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大学校园作为人群密集场所,首当其冲成为防控重点,南京大学这座百年学府,在疫情期间的开放政策经历了从全面开放到严格封闭,再到有限开放的曲折历程,折射出特殊时期高校管理的复杂面向。
全面封校: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
2020年1月下旬,随着疫情迅速蔓延,南京大学迅速响应疫情防控要求,做出了全面暂停校园对外开放的决定,这一政策在当年2月初正式实施,校园入口设置了体温检测点和身份核验处,仅允许师生及必要工作人员凭有效证件入校。
这一决策背后是高校作为特殊公共场所的两难处境,大学校园传统上具有开放、共享的特性,南大鼓楼校区作为历史建筑群,一直是市民参观的热门地点;高校人员密集,宿舍、教室、食堂极易成为疫情传播的场所,防控压力巨大。
据南京大学官方通报,在疫情最为严峻的2020年2月至5月期间,学校实行了最为严格的封闭管理,连在校学生也限制出入,教学楼、图书馆大部分关闭,课程全面转为线上,这种“硬核封校”模式在当时的高校中相当普遍,是基于公共安全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有限开放:平衡防疫与社会责任
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南京大学的开放政策也开始出现微调,2020年6月起,学校开始实施“有限开放”政策——校友可凭电子校友卡入校,部分科研合作单位人员可通过预约审批进入校园,但普通社会公众仍被限制在外。
这一阶段,南大尝试在防疫与开放之间寻找平衡点,学校将数字技术融入管理,开发了专门的入校申请系统,对必要入校人员进行严格筛查,校园内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体育馆等,仍主要面向在校师生开放,避免人员聚集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间南京大学并未完全切断与社会的联系,学校通过线上平台向社会公众开放了大量学术资源,包括“云讲座”、“公开课”等,2020年至2021年间,共有超过200场学术活动通过线上方式向社会开放,实现了“物理隔离但知识流通”。
管理创新:封闭期的校园治理变革
疫情封闭期间,南京大学的校园管理经历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为保障在校师生生活需求,同时减少人员流动,学校优化了校内服务系统——食堂推出线上订餐服务,图书馆实行预约入馆,体育设施分时段开放。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借此机会推进了校园智慧化管理,门禁系统升级、人员流动数字化追踪、大型活动线上举办等创新举措,不仅服务于疫情防控,也为后疫情时代的校园管理积累了经验。
南京大学医院院长李先生在2021年的一次校内会议上指出:“疫情迫使我们在校园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加速推进,这套系统将对未来校园常态化管理产生长远影响。”
开放之争:象牙塔与社会之间的张力
疫情期间南京大学的封闭政策,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大学校园开放性的深入思考,安全考量毋庸置疑是首要因素;大学作为公共资源,如何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也成为争论焦点。
有观点认为,疫情只是暂时性因素,大学应逐步恢复向社会的开放,保持知识的流动性;也有观点指出,疫情期间形成的管理经验表明,适度的准入限制有利于保障教学科研秩序,这场争论实际上触及了现代大学本质属性的思考——象牙塔与社会之间,应当保持怎样的距离?
后疫情时代:南京大学开放政策何去何从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南京大学的校园开放政策正在逐步调整,2022年春季学期开始,学校已放宽了校友和师生家属入校限制,但全面恢复疫情前的开放程度仍需时日。
南京大学校长吕建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大学之‘大’,在于包容与开放,南京大学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校园有序开放,回归大学本质。”
未来南京大学的开放政策很可能走向一种“有限开放+智能管理”的新模式——通过预约制、时段限制、区域划分等方式,既保障校园秩序,又履行社会服务职能,这种模式或许将成为后疫情时代高校管理的常态。
疫情终将过去,但它留给高校管理的思考却会长久存在,如何在安全与开放、秩序与自由、象牙塔与社会之间找到平衡点,不仅是南京大学,也是所有高校需要持续探索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