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请问现在校外人员能进南大参观吗?”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门口,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正询问保安,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全国高校门前屡见不鲜,疫情三年,高校参观政策经历了从全面开放到严格管控,再到有限放开的曲折历程,作为中国顶尖学府之一的南京大学,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究竟能否进入参观?
疫情前:象牙塔的开放传统
回望疫情前,南京大学与国内众多高校一样,秉持着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鼓楼校区古朴的北大楼,仙林校区现代化的杜厦图书馆,都曾向公众敞开大门,每到周末,总能看到市民在校区内散步,中学生团体参观,游客在北大楼前拍照留念,高校与社会的这种互动,不仅体现了知识的公共性,也是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延伸。
2019年,南京大学共接待了约15万人次的社会参观,其中大部分是希望通过校园参观感受学术氛围的学生和家长,一位经常带团参观的导游回忆:“那时候只需要在门口登记身份证,就能进入校园,非常方便。”
疫情冲击:紧闭的校门与隔离的校园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高校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南京大学随即发布了《校园疫情防控通告》,明确规定“暂停一切非必要人员进出校园”,一夜之间,高校校门对校外人员关闭。
这一关就是两年多。
严格的管控政策带来了明显的防疫效果,南京大学在疫情期间没有出现大规模感染事件,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那些希望通过校园参观激励孩子学习的家长不得不改变计划;依托高校资源的研学机构陷入停滞;校园周边商户客流量大幅减少。
更为深远的影响是,物理隔离加剧了高校与社会的疏离,一位教育学者指出:“大学本质上是社会的一部分,长期封闭会导致学术与社会的脱节,这与现代大学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后疫情时代:有限开放的探索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南京大学的入校政策也开始逐步调整,南京大学实行“有限开放”的管理模式:
- 预约制入校:校外人员可通过南京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或访客系统提前预约,经审核通过后方可入校;
- 限流管理:校园每日设置参观人数上限,避免人员聚集;
- 分区管理:教学、科研和办公区域与公共区域相对分离,保障正常教学秩序;
- 健康码核查:所有入校人员需出示健康码、行程码并测量体温。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执行在不同校区之间存在差异,鼓楼校区因位于市中心,开放程度相对较高;而仙林校区由于主要是教学科研区,管理更为严格。
未来走向:开放与管理的平衡之道
南京大学的入校政策变迁,折射出中国高校在特殊时期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在保障校园安全与维护开放传统之间找到平衡点?
完全的封闭不切实际也不符合大学精神,大学的文化资源具有公共属性,校园环境对青少年的教育激励作用不可替代,疫情也暴露出高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完全回到疫情前的开放状态并不现实。
未来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建立更智能的预约和门禁系统,实现精准管理;划分开放区域与限制区域,区别管理;与旅行社合作开发规范的校园游览线路等。
疫情改变了太多,包括我们对于空间、距离和开放的认知,南京大学的入校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高校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我们有理由相信,南京大学会逐步恢复向公众开放,但很可能不再是最初那种完全自由的状态,而是一种更加规范、有序的开放。
对于渴望走进南大校园的游客而言,提前关注官方通知、了解最新政策是必要的;而对于高校管理者,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维系大学与社会的纽带,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大学的围墙可以暂时关闭,但知识的传播、文化的交流不应中止,在开放与安全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不仅是南京大学,也是所有中国高校在后疫情时代必须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