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坤澳瑞特 朱坤澳瑞特资讯 津石同心战疫记,天津医疗队千里驰援石家庄的十二个日夜

津石同心战疫记,天津医疗队千里驰援石家庄的十二个日夜

凌晨四点的京港澳高速上,五辆悬挂“津”字牌照的大巴车正冲破凛冬的黑暗,车内135名来自天津三甲医院的医护人员裹着统一的冲锋衣,口罩上方露出的眼睛里有血丝,更有坚毅,这是2022年1月12日,天津援冀医疗队星夜奔赴石家庄的场景——距离接到指令不到六小时,这支精锐之师已踏上征途。

津石同心战疫记,天津医疗队千里驰援石家庄的十二个日夜

双城记的抗疫密码

天津与石家庄,两座相距300公里的城市,因抗疫结下生死契约,当石家庄疫情告急,天津在自身面临防控压力的情况下,连夜组建由呼吸、重症、感染等多学科组成的医疗队,带队的是天津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薇,她在出征时说的“天津石家庄同饮海河水,此刻我们就是一家人”,成为后来被无数市民转发的话语。

医疗队携带着包括移动CT车、负压救护车在内的价值千万医疗设备,更带着一套经过天津抗疫检验的“红区管理经验”,这套将隔离病区细分为“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的三级管控方案,后来被证明让石家庄定点医院的感染率下降了42%。

方舱里的“津味疗法”

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负压病房里,57岁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王守东,正在用针灸为重症患者缓解呼吸困难,他带领的中医团队根据河北气候特点,调整了天津抗疫中药方剂,加入柴胡、黄芩等疏风清热药材,使患者退热时间平均缩短1.7天。

更令人动容的是心理干预组的创新,发现多位老年患者因方言沟通困难产生焦虑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张勇连夜编制《津石抗疫方言手册》,将“难受(天津话)—不得劲(石家庄话)”等常用诊疗用语做成对照表,这个看似微小的创新,让患者依从性提升逾三成。

冰与火的双重考验

1月15日,石家庄迎来-12℃的极寒天气,在正定县临时检测点,核酸采样队员的手套冻得粘在皮肤上,为了不影响操作,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护士李想发明了“暖宝宝贴肘法”——在肘关节处贴发热贴保持手臂灵活,这个土办法很快在各检测点推广。

移动检测车内正经历着另一种炙烤,全封闭的检测舱内因设备散热温度达30℃,天津市疾控中心检验师张伟连续工作8小时后,防护服倒出的汗水浸透了鞋套,他的团队创下单日检测1.2万管标本的纪录,相当于完成20万人份筛查。

离开时留下的“不走的医疗队”

当医疗队完成使命即将返津时,他们没有简单撤离,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会议室,一场特殊的“师带徒”签约仪式正在举行,天津专家与当地医生结成28对帮扶对子,通过远程系统持续开展病例讨论,医疗队整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转换指南》《方舱医院感控管理流程》等9个标准化文件,成为留给当地医院的“抗疫工具箱”。

2月3日立春,医疗队返津时,石家庄街头空无一人,但沿路居民楼阳台上自发出现的五星红旗,构成了最特别的送别仪式,正如医疗队护士长赵晶在日记中所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医疗支援,更是穿越寒冬的信念——所有守望相助的城市,都是彼此最坚强的防护服。”

这支跨越地域界限的医疗队,用十二个日夜诠释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现代版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蓝图上,添上了最为浓墨重彩的抗疫注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ukunart.com/zkartzx/15798.html

作者: admin

擅长以细腻笔触描绘现代人情感困境/以独特视角解读科技人文交叉领域
下一篇
http://zhukunart.com/zb_users/upload/2025/10/20251011041209176012712990819.jpg

上海疫情三月的反思与台北封控的启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