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对口帮扶机制犹如一条条坚韧的纽带,将相隔千里的地区紧密相连,共同迈向共同富裕,渤海之滨的天津与山城重庆的结对协作,便是这一战略的生动实践,两地虽地理风貌迥异、资源禀赋不同,却因“对口帮扶”这一国家战略而结下深厚情缘,谱写了一曲东西协作、山海共济的动人乐章。
战略缘起:国家布局与时代使命
天津与重庆的对口帮扶关系,源于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深远考量,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差异显著,部分区县尤其是原国家级贫困县发展基础相对薄弱,而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工业基地,拥有资金、技术、产业、人才及对外开放等多方面优势,将天津的优势与重庆的需求精准对接,是国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部署,这不仅是简单的经济援助,更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旨在激发重庆内生发展动力,同时拓展天津的发展腹地与市场空间,服务全国发展一盘棋的大局。
多维赋能:帮扶工作的实践路径
多年来,天津的对口帮扶聚焦重庆贫困区县(如原万州地区、原黔江地区等)的实际需求,探索出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帮扶路径:
-
产业协作,造血强基: 天津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将产业合作作为帮扶的核心,通过引导天津企业赴渝投资兴业,合作共建产业园区,聚焦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文化旅游等领域,帮助当地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引入天津的农业科技提升重庆柑橘、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与附加值;利用天津的工业设计能力助力重庆汽摩配件等产业升级,这种产业植入不仅创造了就业岗位,更增强了当地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
-
智力支持,扶志扶智: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天津持续向重庆受援地区选派优秀的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和教师、医生,他们将先进的管理理念、教学方法和医疗技术带到当地,接收重庆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来津挂职锻炼、交流学习,为重庆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教育帮扶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开展师资培训、组织学生交流等方式,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医疗帮扶则通过援建医院、派驻专家、远程会诊等,显著提升了当地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
消费帮扶,畅通渠道: 天津积极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采购和销售重庆的农特产品,如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巫山脆李等,通过设立专柜、举办展销会、开展电商直播等方式,让“山货”出山入津,甚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有效解决了重庆农产品“卖难”问题,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激发了生产积极性。
-
民生改善,夯实基础: 帮扶资金和项目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用于改善受援地区的基础设施、住房条件、饮水安全、人居环境等,援建学校、卫生院、养老院、农村公路等项目,切实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升了当地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合作升华:从帮扶到协同发展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天津与重庆的合作关系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帮扶的重点从集中力量攻克绝对贫困,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进一步向更广泛的领域延伸,双方在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对外开放等方面寻找新的合作增长点,共同探索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路径,加强在港口物流、口岸通关方面的协作,联动开发旅游资源等,这种关系正从最初的单向帮扶,逐步演变为双向互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天津对口帮扶重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全国一盘棋”思想下的精准落子,它跨越了地理的阻隔,凝聚了津渝两地的智慧与汗水,书写了东部支援西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精彩篇章,展望未来,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天津与重庆的这场“山海之约”必将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为两地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