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冬之交,当寒流席卷青藏高原时,西宁这座海拔2300米的古城,迎来了三年来最严峻的疫情防控考验,11月初起,城东区、城中区相继实施全域静默管理,往日人声鼎沸的大十字商圈骤然安静,贯穿城市的地下铁停止了轰鸣,就连高原阳光下常年转动的经幡,也仿佛凝固在萧瑟的秋风里。
封闭下的生活图景
清晨六点,昆仑路社区的志愿者马军已经穿上防护服,他要赶在居民醒来前,完成26个单元楼的物资配送,蔬菜包里的土豆、芹菜还带着泥土气息,这是前夜从湟中区紧急调运的储备菜。“每天经手300多份物资,手套里的汗水能倒出半杯。”马军说着,擦了擦护目镜上的水汽。
在水井巷市场经营了十五年酿皮店的老李,把最后半袋面粉做成饼子送给邻居。“关门那天,冰柜里还腌着三百斤酿皮。”他拍着围裙上的面粉苦笑,“不过你看业主群里的以物易物,我家的辣酱换到了张阿姨的酸奶,这不就是西宁人的‘尕团结’嘛。”
特殊群体的守护网络
城中区疾控中心的调度室里,孕产妇急救专线24小时亮着绿灯,11月15日深夜,值班医生赵雪梅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即启动封控区孕产妇转运机制,当救护车穿过空荡的五四大街,将临产孕妇送达医院那刻,监护仪上胎心监护的波动曲线,成了暗夜中最动人的韵律。
在城北区福利院,护工们发明了“窗户探视法”,老人们每天能在指定时间隔窗见到家属,玻璃上常映出比着爱心手势的剪影,83岁的王爷爷戴着儿子送来的助听器,每天准时守在窗前:“虽然听不清说什么,但看见娃娃们好好的,心里就踏实。”
数据背后的防控体系
根据西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统计,静默期间全市设立保供网点217个,投放政府储备肉980吨,组建应急车队432辆,最艰难时,平均每个社区工作者要服务400余户居民,医疗废物日清运量达普通时期的7倍,这些数字背后,是3000名环卫工人连续40天的闭环作业,是疾控人员每天16小时的流调追踪,是 pharmacists 踩着三轮车送出的12万份应急药品。
高原城市的独特挑战
与其他平原城市不同,西宁的封闭管理面临着特殊考验,低压环境使防护服更加闷热,医护人员轮班时间必须缩短;陡峭的街道让电动配送车难以通行,志愿者们发明了肩扛手抬的“阶梯运输法”;甚至消毒液在高原低温下也容易冻结,社区不得不搭建临时保温棚存放防疫物资。
当12月初部分区域逐步解封时,朝阳街头的牛肉面馆飘起久违的香气,虽然桌上还竖着隔离板,但食客们隔着挡板互相添茶的动作,依然延续着西北人特有的默契,面馆老板马师傅在重新燃起的灶火前说:“炉子热了,日子就会暖起来。”
这场持续月余的静默管理,就像湟水河经历的冰封期——表面凝固的冰层之下,始终涌动着生生不息的暖流,当塔尔寺的晨钟再次敲响,这座高原古城正在用她特有的坚韧告诉我们:任何严寒都封不住人间烟火,就像永远封不住春天到来时,湟水河破冰的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