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背景下,澳门作为国际旅游城市与跨境交通枢纽,其疫情管控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活力与公共卫生安全,澳门管控疫情通关的核心机构,并非单一部门独立运作,而是以“澳门健康码系统”为技术枢纽,由卫生局、治安警察局、海关及旅游局等多部门组成的协同治理网络,这套体系通过数据共享、风险分级与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了从境外到境内、从旅客到居民的全链条防控,成为全球城市疫情精准管控的典范,本文将深入解析澳门跨部门机构如何通过科学分工与技术创新,保障通关安全与效率的平衡。
核心机构分工:从风险评估到口岸执行
澳门疫情通关管控体系的核心机构包括卫生局、治安警察局、海关和旅游局,各部门职责清晰且环环相扣:
-
卫生局:疫情风险评估与政策制定者
作为主导机构,卫生局负责制定通关防疫标准(如核酸证明时效、疫苗接种要求),并根据全球疫情动态调整风险等级,其推出的“澳门健康码”系统(含红、黄、绿三色动态判定)是通关的前提条件,通过对接粤康码、港康码数据,实现跨境健康信息互认,2022年6月澳门本土疫情暴发时,卫生局立即暂停免隔离通关,并启动全民核酸检测,确保风险可控后再逐步恢复通关。
-
治安警察局:口岸管控与人员流动执法者
治安警察局在关闸、横琴口岸等关键节点负责核验健康码、旅行证件及隔离令执行,通过高清摄像头与人脸识别技术,系统自动比对健康码颜色与人员身份,对红码人员即时拦截并移交卫生部门,2021年至今,该局累计处理超过5000万次通关检查,误判率低于0.01%。 -
海关:物资通关与跨境物流保障者
海关重点保障生鲜食品、医疗物资等关键物资的通关效率,同时利用X光机、检疫犬等工具抽检进口货物,防止病毒通过冷链传播,疫情期间,澳门海关创新“无接触通关”模式,为供澳物资开设绿色通道,确保民生供应链不断裂。
-
旅游局:旅客管理与应急协调者
旅游局负责协调隔离酒店资源、发布旅行提示,并对滞留旅客提供安置服务,2023年台风季节期间,旅游局与卫生局合作快速转移密接旅客至备用隔离点,避免口岸拥堵。
技术创新:健康码系统如何成为“数字防火墙”?
澳门健康码系统的成功,源于其技术架构与跨域数据整合能力:

- 动态风险评估算法:系统综合用户的旅行史、接触史、疫苗接种记录等15项参数,实时生成三色码,完成疫苗接种者核酸有效期延长至7天,而未接种者仅限48小时。
- 跨境数据互认机制:通过粤澳、港澳健康码互认协议,旅客只需一次申报即可跨境通行,避免了重复核验的繁琐,截至2023年,该系统已处理超2亿次跨境转码请求。
- 应急响应升级能力:当出现本土病例时,系统可在1小时内将特定区域人员健康码转为黄码,限制其进入公共场所,并触发重点人群筛查。
成效与挑战:平衡防疫与经济的智慧
澳门疫情通关管控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 公共卫生安全:2020年至2023年,澳门仅出现3轮本土疫情,且均在20天内受控,未发生医疗资源挤兑。
- 经济韧性保障:2023年澳门入境旅客恢复至疫情前70%,博彩业与旅游业稳步复苏,得益于通关政策对商务、旅游人群的精准区分。
体系也面临挑战:
- 隐私保护争议:健康码数据共享涉及个人行踪轨迹,澳门通过立法限定数据用途(仅限防疫),并设置1年自动销毁机制以降低风险。
- 跨境政策协调难度:港澳与内地防疫标准差异时常导致通关政策波动,需依靠粤港澳联防联控机制频繁协商。
案例启示:澳门经验对全球城市的借鉴意义
澳门模式表明,疫情通关管控绝非单纯技术问题,而是需要立法保障、技术支撑与跨部门协作的三维融合,其《传染病防治法》赋予卫生局紧急处置权,而“智慧城市”基建则为健康码提供了底层支持,对于其他跨境城市,澳门的启示在于:
- 建立中央数据库统一管理健康信息,避免“信息孤岛”;
- 采用弹性分级管控,取代“一刀切”封锁;
- 通过常态化演练提升机构协同效率。
澳门以健康码为纽带的跨机构通关管控体系,不仅守护了城市安全,更彰显了精细化治理的现代价值,随着疫情常态化,这套机制或将进一步融合5G、区块链技术,升级为更智能的跨境安全网络,而其核心经验——以数据驱动决策,以协作替代割裂——无疑为全球城市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提供了重要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