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的早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人们捧着热乎乎的煎饼馃子,金黄酥脆的“果子”从绿豆面皮的包裹中探出头来,一口咬下,咔嚓作响,许多初到天津的游客会指着那根金黄条状物说:“这不就是油条吗?”殊不知,这一句看似理所当然的话,在天津人听来,犹如将西湖醋鱼称作糖醋鱼一般外行,天津人口中的“果子”,实在是一门值得细细品味的学问。
天津人说的“果子”,确实与全国大部分地区所称的“油条”形似,但内涵却丰富得多,在天津饮食语境中,“果子”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涵盖了多种经过油炸的面食,而长条状的“油条”只是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种,在天津,它更准确的叫法是“馃子”或“长馃子”。
若你走进天津的早点铺,用带着些许不确定的语气说“来根果子”,老师傅可能会反问一句:“您要嘛果子?”这时你才会发现,原来“果子”的家族如此庞大——除了标准的长馃子,还有馃篦儿(bìr)、糖皮儿、馃头、鸡蛋馃子等多种变体。
馃篦儿,堪称果子女士中的“薄脆佳人”,它被擀得极薄,炸后形成层层叠叠的酥脆口感,是煎饼馃子的另一经典搭配;糖皮儿则是在面片上覆一层糖面,炸后表面形成甜脆的壳,内里依然柔软;馃头像是方形的果子,口感更为厚实;而鸡蛋馃子则是将鸡蛋直接打入面片中油炸,外酥内嫩,蛋香四溢,每一种果子,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忠实拥趸。
天津果子之所以能自成一派,与其制作工艺的考究密不可分,正宗天津果子使用矾、碱、盐三者精确配比的面团,经过反复揉捏、醒发,才能炸出外酥内软、气孔均匀的完美口感,老师傅们手下那看似随意的拉条、下锅动作,实则是数十年功力的沉淀,油温的控制更是关键,180度左右的热油,果子入锅后要不停翻动,使其均匀受热,膨胀成饱满的金黄色,这一整套工艺,在天津已传承数百年,2009年,天津果子制作技艺还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天津,果子早已超越了单纯食物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老天津卫有句俗话:“先有馃子铺,后有天津卫。”虽为戏言,却道出了果子在天津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果子与天津人幽默豁达、讲究生活品质的城市性格相得益彰,在天津人看来,匆匆忙忙站在街边吃完一套煎饼馃子,是对这一天最起码的尊重。
天津人对果子的执着,还体现在食用的时节与搭配上,寒冬清晨,一套热乎乎的煎饼配刚出锅的果子,足以抵御刺骨寒风;盛夏傍晚,一碗老豆腐配糖皮儿,则是解暑佳品,不同季节、不同时辰,天津人总能找到最适合的果子吃法。
随着时代变迁,天津果子也在不断创新,一些老字号开始推出全麦果子、蔬菜汁染色的彩色果子等健康新品,甚至有店家将果子与西式早餐结合,创造出果子三明治等融合菜品,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天津果子那酥脆可口的核心特质始终未变。
当下,有不少餐饮企业尝试将天津果子推向全国,但往往水土不服,究其原因,不仅是制作技艺的差异,更在于脱离了天津特有的饮食语境,在天津,果子不单是一种食物,更是这座城市生活节奏、人文气息的载体,清晨那弥漫在街角的油香,摊主与老主顾间亲切的“姐儿”、“哥儿”称呼,以及那口酥脆在齿间迸发的瞬间,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天津果子体验。
当有人再问起“天津果子是啥”,我们已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油条”,它是天津人早餐桌上的灵魂角色,是百年传承的手工技艺,是这座城市独有的味觉记忆,更是融入天津人骨子里的生活态度,来天津,若不尝一口地道的果子,不只是在味蕾上留下遗憾,更是错过了读懂这座城市的绝佳机会——毕竟,在天津人看来,没有果子的早晨,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