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滨的天津,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不仅以其独特的津味文化闻名,更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将发展的热忱与互助的情谊跨越山海,倾注到对口支援地区,天津市的对口支援工作,是一幅绵延二十余载的壮阔画卷,是东西部协作、民族团结、共同富裕国家战略的生动地方实践,其内涵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物资输送,升华为一套融合了产业赋能、智力支撑、民生改善与情感交融的系统性工程。
战略布局: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的支援网络
天津市的对口支援工作并非单点发力,而是形成了一个多点开花、精准施策的战略网络,对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的支援是重中之重,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天津援藏干部人才便接力奔赴雪域高原,在卡若区、江达县、丁青县、类乌齐县等地,围绕教育、医疗、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领域持续投入,从帮助建设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基地,到引进先进医疗技术创建“组团式”医疗援藏模式;从援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到培养当地专业技术人才,天津的援助如涓涓细流,滋养着昌都的发展与稳定。
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东三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 的支援,则是天津服务国家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大局的关键一环,天津着力于推动就业、改善民生、促进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设立“卫星工厂”,帮助当地民众实现“家门口就业”;通过援建安居房、卫生院、学校,显著提升基层群众的生活品质;通过组织“津和号”旅游专列、青少年手拉手等活动,架起了两地人民心灵沟通的桥梁。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天津市还与甘肃省、青海省黄南州等地区建立了对口支援或协作关系,将天津的资本、技术、市场理念与西部的资源、生态、政策优势相结合,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模式创新:从“输血”到“造血”的智慧转型
天津的对口支援,深刻体现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理念升华。
-
产业赋能,激活内生动力,天津注重结合受援地资源禀赋,帮助培育特色产业,在昌都,支持青稞、牦牛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和田,推广设施农业、林果业,并利用天津港口优势,帮助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引导天津企业投资兴业,为当地创造税收和就业岗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
智力支撑,夯实人才根基。“组团式”援藏援疆是天津的一大品牌,不仅派遣优秀的教师、医生、科技人员,更注重“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大规模培训受援地干部、教师、医生和致富带头人,开阔其视野,提升其能力。
-
民生优先,凝聚人心民意,支援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项目向基层倾斜,资金向民生领域集中,无论是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还是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都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增强了受援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凝聚了民心,巩固了民族团结。
-
市场联动,拓展合作空间,天津积极搭建平台,鼓励两地企业间合作,利用“津洽会”等展会推广受援地产品,组织天津商贸代表团赴西部考察投资,推动“津企西行”,这种以市场为纽带的合作,更具生命力和持久性。
时代深意:对口支援的宏观价值与天津担当
天津市的对口支援实践,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 它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天津作为”,在服务国家东西部协调发展大局中,天津主动作为,将自身发展优势转化为支持西部、边疆地区发展的强大动能,体现了先发地区的责任与担当。
- 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天津贡献”,通过持续不断的支援与合作,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加深了理解与认同,共同绘就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壮美图景。
- 它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天津窗口”,对口支援机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天津与各受援地的携手共进中得到充分展现,体现了全国一盘棋、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 它是提升城市精神品格的“天津历练”,在支援他人的过程中,天津的干部人才得到了锻炼,城市的文化包容性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海河情深”与“雪山巍峨”、“大漠胡杨”紧紧相连,丰富了天津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
千山万水,隔不断津门与对口支援城市的深情厚谊;岁月流转,磨不灭天津援派干部人才的初心使命,从渤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海河两岸到天山脚下,天津市的对口支援工作,正以更加精准、深入、持久的姿态,继续书写着新时代山海携手的动人篇章,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发展理念的共享、民族情感的融合和时代责任的共担,必将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的“天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