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南京,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与焦虑混合的气息,禄口机场的突发疫情,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这座六朝古都荡开层层不安的涟漪,健康码上的绿色成为最珍贵的颜色,核酸检测证明是出入的通行证,我,便是在这样微妙的时刻,因无法推迟的要务,必须从这片紧张的区域,穿越六百多公里的山水,前往长沙,这注定不是一次寻常的旅程,它更像一场在特殊时期对两座城市性格的观察,一次在疫情滤镜下对人间烟火的别样触碰。
离开南京,程序繁琐却秩序井然,社区开具的证明、48小时内的核酸报告、层层查验的关卡,一切都透着一种如临大敌的审慎,火车站不再熙熙攘攘,候车的人群默契地保持着距离,口罩之上的眼神里,有警惕,也有一种共同的无奈与理解,列车飞驰,窗外的景色由江南的婉约逐渐向华中的明朗过渡,我的心也仿佛悬在空中,不知前方等待我的,将是怎样一副面孔。
抵达长沙南站,气氛陡然一变,查验的严格程度有增无减,但氛围却微妙地不同,工作人员的声音透过口罩,带着湘音特有的力道,干脆利落,却不失温度。“南京来的?这边登记,核酸做了吗?好,下一个!”流程清晰,效率极高,没有多余的盘问,也没有流露丝毫的排斥与恐惧,这份冷静,源于一套成熟防控体系的自信,也源于长沙这座“娱乐之都”骨子里的豁达与坚韧,它没有因远道而来的疫情风险而惊慌失措,而是以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气魄,稳稳地接住了这份冲击。
入住酒店,前台姑娘在核验完所有资料后,笑着递上房卡,附带一句:“欢迎来到长沙,特殊时期,照顾好自己,有什么需要随时说。”简单一句话,瞬间熨平了旅途的疲惫与忐忑,这座城市,在冷静的防疫外壳下,包裹着一颗滚烫的、充满烟火气的心脏。
接下来的几天,我得以在工作的间隙,窥见疫情下的长沙生活,岳麓山依然苍翠,只是登山的人们更加稀疏;橘子洲头,湘江水浩浩北去,毛主席雕像前,游客们戴着口罩合影,眼神依旧明亮,最令人动容的是夜市,坡子街、太平老街,灯火依旧通明,臭豆腐、糖油粑粑的香气倔强地穿透口罩,撩拨着味蕾,食客们坐在开放通风的室外,交谈声、碗筷碰撞声,构成了疫情之下最动人的生命交响,它告诉我,生活从未停滞,只是换了一种更为坚韧的方式进行,长沙人用他们的“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将疫情带来的阴影驱赶到角落,牢牢守护着这片土地上最蓬勃的生机。
这次从南京到长沙的行程,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照,南京,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在疫情突袭时,展现出的是严谨、克制与担当,如同一位沉稳的士大夫,正襟危坐,应对危机,而长沙,这座“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活力之城,则在应对输入风险时,展现出的是从容、高效与乐观,如同一位飒爽的江湖儿女,既有担当的豪气,也不失温暖的人情味。
疫情,像一块试金石,检验着每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与人文底色,南京的“严”与长沙的“通”,本质上都是对人民生命健康的极致负责,只是风格各异,它让我们看到,在巨大的公共危机面前,没有一座城是孤岛,严格的防控与温情的关怀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双轨,当我们彼此理解,相互扶持,便能共同穿越这段阴霾,列车再次启动,载着我离开这座烟火不息的城市,窗外的风景飞速后退,而那份来自长沙的、在疫情寒冬中依然炽热的冷静与温情,已沉淀为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