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突袭津门,这座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迎来了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全城筛查、精准流调、社区管控……一场与病毒赛跑、为生命守护的战役迅速打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化身战士,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坚守、奉献与担当,汇聚成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铸就了津城最坚固的“防疫长城”,他们,是本次天津疫情中最值得铭记的先进人物。
运筹帷幄的“指挥中枢”与病毒“赛跑”的流调尖兵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如同战场,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决策者们,无疑是这场战役的“大脑”和“中枢”,面对传播速度极快的奥密克戎,他们临危不乱,科学研判,快速决策,多少个不眠之夜,指挥部里灯火通明,电话声、讨论声、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他们综合分析海量数据,精准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动态调整防控策略,既要确保防控措施果断有力,阻断病毒传播链,又要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和市民生活的影响,他们的每一次决策,都关乎千万市民的健康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与指挥部指令同步疾驰的,是成千上万的流调溯源队员,他们是疫情防控前沿的“侦察兵”,是追踪病毒踪迹的“福尔摩斯”,天津市疾控中心的张晓鹏医生就是其中一员,疫情发生后,他连续奋战数十小时,困了就在办公桌上趴一会儿,醒了继续比对数据、核实轨迹,面对错综复杂的传播链,他需要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抽丝剥茧,不放过任何一丝线索。“快、准、全”是流调工作的生命线,早一分钟锁定密接者,就能早一分钟切断一个潜在的传播源,他们用专业、耐心和极致的细致,编织着一张无形的防护网,为精准防控提供了最关键的技术支撑。
坚守阵地的“社区卫士”与无私奉献的“志愿红”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在这场战役中,广大社区工作者和下沉干部,成为了守护居民家园的“最后一百米”卫士。
河西区某社区党委书记李大姐,从疫情发生起就把“家”安在了居委会,组织核酸筛查,她拿着喇叭挨楼栋呼叫,确保不漏一人;为封控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她带领工作人员肩扛手提,一天上下楼不知多少趟;面对居民的不安和疑问,她总是耐心解释,声音沙哑了也顾不上休息,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成了社区的“热线电话”,她说:“居民信任我们,我们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守住社区,就是守住大家的健康。”
一抹抹鲜艳的“志愿红”迅速点亮了津城的大街小巷,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放假回家的大学生,有退休不退岗的老党员,有利用休息时间参与服务的上班族,在核酸采样点,他们引导秩序、协助登记;在小区门口,他们查验健康码、测量体温;在物资配送线上,他们分拣包装、送货上门,志愿者王先生是一家企业的员工,他白天居家办公,晚上就到社区参与值守。“天津是我的家,为家里出份力是应该的,看到大家齐心协力,我就觉得特别有劲儿。”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志愿者,用无私的爱心和默默的付出,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暖流。
白衣执甲的“逆行勇士”与默默无闻的“保障后盾”
“白衣天使”永远是抗疫战场上最可爱的人,天津市各大医院的医护人员闻令而动,火速集结,奔赴抗疫最前线,无论是支援海河医院的定点救治,还是承担全市数轮大规模核酸筛查任务,他们都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
护士刘欣,是两个年幼孩子的母亲,接到支援定点医院的任务后,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连续工作数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护目镜上布满雾气,脸上勒出深深的印痕,但她和同事们毫无怨言,精心护理每一位患者,不仅治疗身体疾病,更给予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她说:“看到患者病情好转,露出笑容,就是我们最大的安慰。”
在聚光灯之外,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保障人员,公安干警日夜值守,维护社会秩序和检疫点安全;交通部门全力保障应急物资和民生物资运输畅通;环卫工人及时清运垃圾、进行环境消杀;保供企业员工加班加点,确保市民“菜篮子”“米袋子”量足价稳……他们如同庞大机器上的螺丝钉,虽然微小,却至关重要,共同确保了城市在特殊时期依然能够基本有序运行。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天津这场抗击奥密克戎的硬仗中,从决策指挥者到一线流调员,从社区工作者到普通志愿者,从白衣战士到后勤保障人员,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座城市的脊梁,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用奉献书写了爱与温暖,用坚守构筑了生命与健康的安全防线。
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平凡中见非凡,天津本次疫情中的这些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不仅凝聚成了战胜疫情的“天津速度”与“天津温度”,更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能团结一心,勇毅前行,津门无恙,因有你守护;海河安澜,因有你逆行,向每一位战“疫”中的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