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滨的天津,燕山腹地的承德,两地相隔数百里,却因一项跨越时空的深情约定紧密相连,天津对口支援承德,不仅是简单的区域帮扶,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一环,一场山海相牵的共赢合奏正在燕赵大地上激情上演。
山海情缘的历史渊源
天津与承德的缘分源远流长,作为皇家行宫所在地,承德在历史上就与作为京畿门户的天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朝时期,承德避暑山庄是皇家夏宫,而天津则是通往京城的重要漕运枢纽,两地往来频繁,进入新时代,这种历史渊源更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
2016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天津正式对口支援承德,开启了两地合作的新篇章,这不是单向的输血,而是双向的奔赴;不是简单的帮扶,而是优势的互补,天津的沿海开放优势与承德的生态资源优势相得益彰,渤海湾的浪潮与燕山的松涛,共同奏响了协同发展的交响曲。
产业协作的精准发力
产业合作是对口支援的重头戏,天津发挥制造业和研发优势,帮助承德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承德县,天津投入帮扶资金建设的果蔬深加工项目,让当地优质苹果、山楂等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在平泉市,天津引进的食用菌产业链项目,带动上万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在围场县,两地在共建园区,吸引数十家天津企业落户,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
“天津的市场+承德的资源”“天津的研发+承德的制造”“天津的港口+承德的腹地”,这种互补型合作模式正在结出累累硕果,据统计,近年来天津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超过20亿元,实施产业项目300余个,带动承德近1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民生改善的温度传递
对口支援,民生为先,天津把改善承德民生作为帮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教育领域,天津先后派出500余名优秀教师赴承德支教,承德近千名教师到天津培训,两地200余所学校建立结对关系,天津医科大学还在承德建立了临床教学医院,极大提升了当地医疗水平。
在医疗领域,天津三甲医院与承德各级医院建立帮扶关系,开展远程会诊、专家坐诊、技术培训,仅2022年,天津就派出医疗专家200余人次赴承德,诊疗患者超过2万人次,开展手术1000余台。
“以前看大病都要往北京跑,现在天津的专家定期来坐诊,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承德市隆化县的一位村民感慨道。
生态共建的绿色篇章
作为京津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承德的生态建设关乎京津冀区域的生态安全,天津将生态环保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支持承德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
两地共同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天津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承德实施“八百湖”治理工程,潮河、滦河等入津河流水质持续改善。
在平泉市,天津帮扶建设的生态农业项目,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民增收;在丰宁县,两地共建的生态防护林,成为阻挡风沙入侵京津的绿色屏障。
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承德拥有避暑山庄、外八庙等世界文化遗产,文旅资源丰富;天津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都市文化特色鲜明,两地在文旅融合上不断创新实践。
共同开发跨区域旅游线路,推出“海河—避暑山庄”精品游;联合举办文化旅游节,互相推介旅游资源;天津帮助承德培训旅游管理人才,提升服务水平。
“天津的游客通过高铁来承德避暑,承德的特色农产品通过天津港走向世界。”承德市文旅局负责人介绍,两地文旅合作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促进了文化互鉴。
未来展望的宏伟蓝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天津与承德的对口支援合作正在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数字经济成为新的合作亮点——两地共建大数据中心,推动政务数据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合作不断加强——天津高校科研院所与承德企业共建研发平台;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天津帮助承德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特色产业...
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合作,从“输血”到“造血”,从政府主导到市场运作,天津与承德的对口支援模式不断创新升级,这种合作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更为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渤海之津,热河之德,两地人民心手相连,正共同描绘着一幅区域协调发展的壮美画卷,在山与海的交响中,天津与承德的故事还在继续,这首协同发展的赞歌必将愈发嘹亮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