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北京接种的疫苗在黑龙江查不到记录”的消息引发社会热议,不少从北京前往黑龙江的居民发现,自己在京接种的新冠疫苗信息无法在当地政务平台或医疗机构查询,导致出行、就业等环节受阻,这一现象暴露了我国疫苗接种信息跨省互认的盲区,也折射出公共卫生数据共享机制的深层次问题。
现象:疫苗接种信息“画地为牢”
据黑龙江居民张女士反映,她2021年在北京完成两剂次新冠疫苗接种,但今年在哈尔滨办理入职体检时,医院系统却显示“无接种记录”,类似案例在黑龙江多地出现,涉及北京、上海等多地接种人群,尽管当事人出示了“北京健康宝”的接种凭证,但部分单位仍以“无法核验真实性”为由要求重新接种或补充证明。
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江苏、广东等人口流动大省,跨省疫苗信息查询障碍同样存在,某政务热线工作人员解释,各省疫苗接种系统独立建设,数据标准不一,导致信息同步存在延迟甚至缺失。
根源:三重壁垒阻碍数据互通
-
系统壁垒:我国疫苗接种信息系统采用“国家-省-市”三级架构,各省数据库独立运维,北京使用的“北京市免疫规划信息系统”与黑龙江的“黑龙江省疫苗接种管理平台”尚未完全对接,就像两个方言不通的人难以直接对话。
-
标准壁垒:各省采集信息字段、数据格式存在差异,例如北京系统记录接种者户籍详细地址,而黑龙江仅登记现住址,关键信息缺失导致匹配失败。
-
安全壁垒:出于隐私保护考量,部分省份对数据跨省传输设置严格审批,某省卫健委人士透露,医疗数据出省需经过脱敏处理和安全评估,流程往往需要15个工作日。
进展:国家平台正在破冰
国家卫生健康委早在2021年就已上线“疫苗接种信息跨省查询”服务,通过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提供七类重点人群跨省接种查询,但实际使用中,仍存在更新不及时、覆盖不全面等问题。
2023年最新进展显示,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正在加快整合,已完成28个省级平台对接,预计到2024年底,将实现所有省份疫苗接种数据互联互通,当前过渡期出现的查询障碍,正是系统整合过程中的阵痛。
对策:三管齐下打通堵点
-
完善应急机制:建议各地设立疫苗接种记录人工核验通道,对于系统未查询到的记录,可通过查验异地接种凭证、联系原接种单位核实等方式辅助确认。
-
升级技术标准:参照《全国疫苗电子追溯体系数据交换标准》,统一各省数据接口规范,浙江省已试点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防篡改的电子接种凭证,值得推广。
-
优化服务流程:打通政务平台与医疗系统数据共享,目前广东“粤康码”已实现与全国30个省份健康信息互认,这种“一码通行”模式可复制到疫苗接种领域。
启示:从疫苗数据看数字治理
疫苗查询困境本质是数字政府建设的缩影,截至2022年,我国数字政府服务能力平均指数仅为0.61(满分1),省际数据共享率不足40%,这提醒我们:
- 智慧城市建设需打破“数据孤岛”
- 公共服务应坚持“全国一盘棋”
- 技术革新必须配套制度保障
当下正值秋冬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流感疫苗、肺炎疫苗接种迎来高峰,解决疫苗接种信息跨省查询问题,既是便民服务的必要举措,更是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石,只有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才能真正筑牢全民免疫屏障。
(本文基于公开报道与政策文件分析,具体个案请咨询当地12345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