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河南,暴雨倾盆,洪水肆虐,街道成河,农田被淹,数百万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当灾难来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再次熠熠生辉,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中,南京的援助行动如同一股暖流,跨越600多公里,从长江之滨疾驰至中原大地。

7月21日凌晨,南京市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灯火通明,在接到河南省紧急求援后,南京市委市政府立即启动跨区域应急救援机制,不到三小时,一支由消防队员、医疗救护人员、电力工程师组成的72人专业救援队集结完毕,携带8台大功率排水泵、500件救生衣和大量急救药品,连夜乘专车赶往河南受灾最严重的新乡市。
“我们是凌晨2点接到的通知,3点就已经整装待发。”南京市消防救援支队的王志刚队长回忆道,“虽然知道前方危险,但没有一个人犹豫。”这支队伍中,有刚结束24小时值班的消防员,有放弃休假的医生,还有自愿报名的志愿者,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早一分钟到达,就可能多救一个人。
南京的社会力量也迅速行动起来,7月22日,南京市红十字会开通了专门针对河南灾情的捐赠通道,短短48小时内就收到善款超过800万元,苏宁易购、雨润集团等南京本土企业纷纷慷慨解囊,不仅捐款捐物,还利用自身的物流网络,将急需的食品、饮用水和日用品直接送达灾区。
在南京南站,一列特殊的货运列车整装待发,车厢里装载的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10万包消毒剂、5万只口罩和2万件防护服,这是南京市卫健委紧急调配的防疫物资,为防止灾后疫情发生提供了重要保障。“水灾过后最容易发生传染病,我们必须赶在疫情发生前把防护物资送到。”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李伟说。
更令人感动的是普通南京市民的自发行动,在秦淮区的一个社区捐赠点,居民们排起长队,将崭新的被褥、衣物和方便食品放进捐赠箱,退休教师王阿姨带来了自己一个月退休金购买的100箱矿泉水:“我年轻时在河南插过队,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现在他们有难,我必须要做点什么。”
南京大学的河南籍学生们也行动起来,他们建立了“宁豫同心”信息互助平台,帮助在宁的河南人了解家乡灾情,同时为来宁避难的河南老乡提供接站和临时住宿服务。“虽然我们不能去一线救援,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家乡。”平台发起人、大三学生刘梦瑶说。
南京的心理援助团队也展现出专业与温度,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派出了12名资深心理咨询师,开通了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专门为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提供心理支持。“灾难带来的不仅是物质损失,还有心理创伤,我们要帮助受灾同胞渡过心理上的难关。”心理专家张教授表示。
在这场援助行动中,南京不仅提供了物质支持,更传递了城市间的温度与情感,许多南京救援队员在完成任务后,收到了河南群众送来的手工馒头和热汤面。“虽然语言不太通,但那份情谊是相通的。”一位救援队员动情地说。
南京对河南的援助,是城市间互助的典范,更是中华民族团结精神的生动体现,从官方到民间,从物资到技术,从身体到心理,南京的援助是全方位的,这种援助不仅仅是单向的给予,更是双向的温暖流动,当河南群众高举“感谢南京亲人”的标语时,当南京救援队员收到小朋友手绘的感谢卡时,两颗心、两座城已经紧紧相连。
灾难无情人有情,南京援助河南的行动,如同一座无形的桥梁,连接着长江与黄河,传递着希望与力量,这不仅仅是两座城市之间的故事,更是中华儿女在困难面前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缩影,在这场与洪水的较量中,南京用行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深刻内涵,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城市间互助网络的力量与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