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壮丽山水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草原上正悄然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迁,来自渤海之滨天津的支援力量,如一股温暖而坚定的暖流,跨越千山万水,浸润着这片海拔3000多米的土地,这不仅是简单的地理跨越,更是一次心手相连的发展协奏,是东西部协作国家战略在具体时空中的生动实践。
战略对接:从渤海之滨到青藏之缘
天津与甘南的结缘,始于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与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一个是中国北方的经济重镇、开放前沿,一个是生态脆弱、基础薄弱的民族地区,两者看似遥远,却在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中紧密相连,自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以来,天津以其深厚的工业底蕴、先进的科教资源、开放的港口优势,精准对接甘南的发展需求,将“天津所能”与“甘南所需”有机结合,开启了一场以智力、产业、民生为重点的多维度、深层次帮扶。
这种支援,并非单向的“输血”,而是旨在激发内生动力的“造血”,天津工作组深入甘南州县乡进行细致调研,摸清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瓶颈与发展潜力,制定了“规划先行、项目带动、民生为本、长远结合”的支援方针,从资金注入到项目落地,从人才输送到技术扶持,天津的支援始终围绕着甘南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展开,为这片高原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动能。
产业赋能:激活高原内生发展引擎
产业薄弱是制约甘南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天津的支援,精准地抓住了这一关键。
在农牧业领域,天津引入现代农业科技,帮助甘南发展高原特色种养殖业,通过引进优质种畜、改良牧草品种、建设现代化养殖示范基地,提升了牦牛、藏羊等特色畜牧业的品质和效益,针对甘南丰富的青稞、蕨麻猪、羊肚菌等特产,天津协助引入深加工技术,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并利用天津的商贸平台和电商网络,帮助“甘味”特色农产品走出高原,走向全国市场,天津援建的产业园区和扶贫车间,更是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让农牧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在文化旅游方面,甘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藏族文化底蕴,但过去受限于基础设施和宣传力度,天津支援力量帮助甘南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培训旅游服务人才,并通过在津举办旅游推介会、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等方式,大幅提升了“九色甘南”的品牌知名度,来自天津的规划设计团队,还参与了部分藏族特色村寨的保护性开发,使文化旅游成为拉动甘南经济增长、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引擎。
民生改善:温暖洒满雪域牧区
民生始终是天津支援甘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帮扶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天津多次选派优秀教师赴甘南支教,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高原课堂,接收甘南的教师、学生到天津交流学习,开阔视野,援建和改造的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显著改善了当地办学条件。“天津班”、“远程教育”等模式,让甘南的孩子们享受到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医疗支援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天津的医疗专家团队定期赴甘南开展巡回医疗、疑难病例会诊和技术指导,帮助当地医院提升诊疗水平,援建的医疗设施、捐赠的医疗设备,填补了甘南部分医疗领域的空白,通过“师带徒”模式,为甘南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医疗骨干,针对包虫病等地方病,天津医疗队开展了专项防治工作,有效保障了牧民的健康。
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安全饮水、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天津的援助项目也随处可见,切实改善了甘南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智力支撑:为甘南长远发展蓄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天津深知,为甘南培养一支本土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除了“请进来”指导,更注重“送出去”培养,天津为甘南的干部、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大量到天津挂职锻炼、学习培训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前沿的发展脉搏,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技能,这些人才学成归来,成为建设甘南的中坚力量。
天津的科技资源也向甘南倾斜,在生态保护、资源开发、疫病防治等领域开展联合科研攻关,为甘南的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情感交融: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
天津与甘南的协作,不仅是物质和技术的流动,更是情感与文化的交流,一批批天津援甘干部人才,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扎根高原,倾情奉献,与当地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不仅是发展的推动者,更是民族团结的使者,这种在日常工作中建立起来的信任与理解,深化了津甘两地人民的情感联系,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动人篇章。
天津支援甘南,是一幅由国家战略擘画、由两地人民共同绘就的壮丽画卷,它见证了东部沿海地区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深情厚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从产业结构的优化到民生日臻的改善,从发展观念的更新到人才队伍的壮大,天津的支援如春风化雨,正深刻地改变着甘南的面貌,为这片雪域高原的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而持久的动力,展望未来,随着东西部协作的不断深化,津门暖流必将持续滋润甘南大地,携手迈向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