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横亘千里的青藏高原东部,一场跨越山河的深情对话已持续二十余载,当渤海之滨的津门清风遇上雪域高原的灼灼日光,天津对口援藏工作以时代为纸、以初心为墨,在昌都这片热土上绘就了一幅饱含温度的发展画卷。
战略布局:从渤海之滨到雪域之巅的使命接力 自中央作出对口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以来,天津始终将援藏工作视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血脉相连的情感纽带,以昌都市及所辖卡若区、江达县、丁青县、类乌齐县为重点援助区域,天津建立起“前方协调、后方支撑、上下联动”的立体化援藏体系,廿多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30亿元,实施项目400余个,选派9批近500名干部人才奔赴高原,构建起涵盖民生改善、产业培育、智力支持的全方位帮扶格局,这种“组团式”援藏模式,既注重解决当下迫切需求,更着力培育可持续发展动能,彰显了沿海城市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
民生筑基:让高原群众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天津援藏始终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将资金和项目向基层倾斜、向农牧区覆盖,在卡若区,由天津援建的标准化的卫生院配备先进医疗设备,让牧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水平的诊疗服务;在丁青县,天津投入建设的集中供水工程彻底结束了下辖村落世代背水饮用的历史;在类乌齐县,由天津设计师参与规划的安居工程,既保留藏族传统建筑特色,又融入现代抗震节能技术,成为雪原上一道亮丽风景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津藏情深·光明行”活动,天津医疗团队累计为千余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当92岁的藏族老阿妈卓嘎揭开纱布重见光明时,用藏语反复念叨“天津,天津”,这一幕成为民族团结最生动的注脚。
产业赋能:从“输血”到“造血”的发展嬗变 面对昌都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的深度契合,天津着力推动产业援藏从“单向输血”向“协同造血”转型,在江达县,天津引进适合高原环境的冷凉蔬菜品种,建成500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使原本依赖青稞种植的河谷地带实现蔬菜自给并向周边输出;在类乌齐县,援藏工作队引入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开发出高原牦牛肉干、松茸酱等系列深加工产品,通过天津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当地牧民收入实现三年翻番,更富前瞻性的是,天津协助昌都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培训藏族导游、改造特色民宿,“千年盐田”“孜珠圣境”等景点通过津媒宣传走向世界,2023年昌都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7%。
智志双扶:激活高原发展的内生动力 天津深谙“授人以渔”之道,构建起“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干部培训”三维智力支援体系,在昌都实验小学,天津教师团队引入“情境教育”模式,藏汉双语教学改革获教育部推广;在天津援建的职业教育中心,汽车维修、酒店管理等专业直接对接就业市场,毕业生供不应求,特别开创的“津藏英才”计划,已选派260余名昌都青年到天津高校进修,他们中很多人学成返乡后成为脱贫攻坚骨干,第八批援藏干部李永明带领当地团队攻克青贮饲料技术难题,使牦牛越冬成活率提升至98%,他常说:“我们要做撒种人,让智慧在高原扎根。”
文化交融:津藏同心共绘民族团结新图景 beyond物质援助,天津更注重心灵相通的文化纽带建设,连续举办十二届的“津藏文化交流周”已成为品牌活动,唐卡艺术展、藏族歌舞汇演在津门引发热烈反响,而天津的相声、杨柳青年画也在昌都文化馆赢得粉丝,在援藏项目中特意保留的“民族团结印记”——类乌齐县天津示范小学的壁画墙上,渤海浪花与雪山祥云交相辉映,孩子们用稚嫩笔触描绘“我的天津阿爸”,这种双向奔赴的情感流动,让援藏工作超越地域界限,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实践。
站在新征程起点,天津援藏正朝着更精准、更深入的方向迈进:数字经济的引入为传统产业插上翅膀,“小组团”柔性援藏让专业人才发挥最大效能,碳汇交易的探索为绿水青山赋予价值,这片曾因高寒缺氧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土地,正在津藏携手的奋斗中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正如昌都群众传唱的民歌所云:“渤海情深连雪域,格桑花开别样红。”天津对口援藏的生动实践,不仅书写着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更奏响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恢弘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