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畔,海河之滨,天津这座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天津新确”这四个字,如同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一扇通往城市未来图景的大门。
“新确”二字,意味深长。“新”,代表着创新、革新,是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确”,意味着确证、笃定,是发展路径的科学选择与坚定前行,天津新确,正是这座城市在新时代坐标下,对自身定位的重新确认与发展战略的精准锚定。
从“制造”到“智造”:产业结构的深层变革
曾几何时,“天津制造”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从飞鸽自行车到海鸥手表,从北京牌电视机到牡丹牌缝纫机,天津的工业产品曾走进千家万户,随着时代变迁,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天津新确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在滨海新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正在为全国各地的科研项目提供算力支持;在空港经济区,无人机、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生产线高速运转;在经开区,生物医药企业研发的创新药物不断走向市场。
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产业生态的重构,天津正在打造“计算+制造”的新范式,通过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22年,天津智能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已达25%,这一数字背后是产业结构深刻变革的缩影。
创新策源: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的转型
历史上的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天津技术进步的主要路径。
而天津新确的另一个维度,是实现从技术追随者向创新策源地的转变,天津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
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协同创新展示中心内陈列着各项科技成果;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正在攻关“卡脖子”技术;在海河实验室,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为科学家们创造了更自由的探索空间。
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创新生态的构建,天津通过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让创新要素充分涌动,让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城市更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蜕变
城市是产业的载体,也是人民生活的空间,天津新确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也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再造与升级中。
沿着海河两岸行走,昔日的工业厂房正在变身创意园区、文化空间和商业综合体,天津第一热电厂旧址变成了金茂汇商业项目,天津拖拉机制造厂老厂房变成了智慧山文化创意园区,棉3创意街区则是由天津棉纺三厂老厂房改造而成。
这种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注入新的功能与活力,工业遗存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形成了天津独特的城市风貌,也让市民在城市发展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天津的生态空间也在不断优化,875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初具规模,11个湿地自然保护区、4个湿地公园构筑起城市“绿肺”,PM2.5浓度持续下降,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生态宜居正在成为天津的新名片。
港口升级:从“物流枢纽”到“贸易平台”的跃迁
作为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天津港的转型升级是天津新确的重要体现,2021年,天津港集团投产运营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仅用不到10年时间,便实现了从“传统人工码头”到“自动化码头”再到“智慧零碳码头”的迭代升级。
但天津港的雄心不止于此,它正在从单纯的物流枢纽,向集物流、贸易、金融、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跃迁,通过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拓展港口产业链,天津港正在成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
2022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100万标准箱,创历史新高,数字背后,是天津港服务能级的全面提升,也是天津城市功能定位的重新确认。
未来想象:渤海湾畔的无限可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天津新确正在开启这座城市发展的新篇章,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随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不断推进,天津的角色与功能将被重新定义。
未来的天津,可能是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可能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其独特的中西合璧文化魅力吸引全球游客;可能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典范,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天津新确,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许,这座有着6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正在以其特有的务实与坚韧,书写着新时代的答卷,海河奔流,不舍昼夜;津门新确,未来可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天津必将以其独特的定位与贡献,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