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天,上海笼罩在疫情的阴霾之下,街道空旷,社区封闭,唯有各区的疫情指挥部灯火通明,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像城市的神经末梢,紧张地接收和传递着信息,在浦东某处的上海疫情局一个下属协调中心里,工作人员小李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嗓音沙哑,眼神疲惫,但依然紧盯着不断刷新的信息屏。
深夜十一点,一个特殊的来电打破了惯常的节奏,电话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以“+886”开头的国际长途号码——来自台北。
小李愣了一下,在无数来自本市、本区乃至全国各地的问询、求助电话中,一个来自海峡对岸的呼叫,显得格外突兀,她迅速调整呼吸,用尽可能平稳的语气接起电话:“您好,这里是上海疫情协调中心,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电话那头传来一位年轻女士焦急的声音,带着明显的台湾国语口音:“您好,不好意思这么晚打扰,我……我妈妈一个人住在上海浦西,她年纪大了,有慢性病,我联系她两天了,电话一直打不通,我在新闻上看到上海疫情很严重,小区都封了,我实在担心得不得了……” 她的声音开始哽咽。
小李的心立刻揪紧了,她瞬间明白了这通电话的重量——这不止是一个求助,这是一份跨越海峡的亲情牵挂,她一边轻声安抚对方:“您别急,慢慢说,把您母亲的详细住址、姓名和联系方式告诉我,我们一定尽力帮您联系上她。” 一边在电脑上飞速记录。
来电的女士姓林,在台北一家科技公司工作,她的母亲张阿姨年近七旬,独自居住,上海疫情爆发后,林小姐几乎每天都要和母亲视频,但最近两天,母亲的手机始终无人接听,家里的座机也一样,远在台北的她,在网上搜遍了所有能想到的上海相关部门电话,最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这个疫情局的公开热线。
获取详细信息后,小李立刻向上级汇报,情况特殊,时间紧迫,疫情局值班领导当即指示:“立刻联系当地街道和居委会,核实情况,上门查看!同时保持与台北林女士的沟通,随时告知进展。”
一场跨越行政层级、联动社区基层的紧急寻人行动在深夜的上海悄然展开,小李负责与林小姐保持热线联系,安抚她焦灼的情绪;另一组同事则紧急联系张阿姨所在社区的居委会,初期反馈并不顺利:居委会电话占线,工作人员可能全部在一线忙碌。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台北那头的林小姐越来越不安,小李能做的,就是不断重复:“我们在努力,请再耐心等一下,一有消息马上通知您。” 这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承诺。
终于,在接近凌晨一点的时候,好消息传来,居委会主任亲自穿着防护服,敲开了张阿姨的家门,原来,张阿姨的手机和座机都不慎损坏,她本人因为高血压发作,有些头晕乏力,正在家中休息,无法外出维修手机,社区医生已第一时间上门做了初步检查,并无大碍,但需要休息和服药,居委会立刻协调,帮张阿姨恢复了通讯。
当小李把“母亲安好”的消息通过电话传递给台北的林小姐时,电话那头先是长久的沉默,随后传来了抑制不住的哭泣声,那是高度紧张后释放的泪水。“谢谢……真的太感谢你们了……” 林小姐反复说着,“我……我不知道如果没有你们,我会怎么办……”
第二天上午,通讯恢复后,林小姐终于和母亲视频连线,屏幕里,张阿姨精神状态尚可,旁边还放着社区送来的生活物资和药品,林小姐再次致电疫情局,这次,她的声音充满了感激和温暖:“谢谢你们,让我感觉到,即使隔着一道海峡,亲情和关怀也没有被隔断。”
这通特殊的“台北来电”,在上海疫情局浩如烟海的工作记录中,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笔,但它却像一扇窗口,映照出疫情之下更为深层的情感联结,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它不论地域、不分政治,而在对抗疫情的过程中,基于人本关怀的互助,恰恰能穿透一切人为的隔阂。
上海疫情局的工作,本质上是守护这座城市里每一个具体的人的生命与尊严,这通电话证明,这种守护的范围,因着亲情与责任的传递,可以无限延伸,它守护的,不仅是身在浦西的张阿姨,也是那位在台北彻夜未眠的女儿的心安,这根由电话线连接起的细丝,短暂地,却有力地,缝合了地理与心理上的海峡。
文章至此,并非旨在讨论任何宏大政治议题,而是记录一个真实发生过的、充满温情的瞬间,它提醒我们,在疫情的宏大叙事之下,是无数个体的悲欢与牵挂,而公共服务机构的职责与温度,正是在于能看见并回应每一个具体的“人”,无论他(她)身在何处,无论呼叫来自何方,这通来自台北的电话,和上海疫情局为此付出的努力,共同书写了一段在非常时期,跨越海峡的爱心接力与生命守护的独特篇章,这或许就是人性之光,在至暗时刻最本能的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