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全球疫情反复波动,中国各地商业生态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其商场在疫情中的表现成为观察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窗口,而远在东南沿海的福州,是否会因疫情冲击面临商场关门的危机?本文将从郑州商场的现状出发,结合全国商业趋势,深入探讨疫情对城市商业的影响,并分析福州市场的独特性与潜在风险。
郑州商场的疫情实录:从停摆到复苏的艰难跋涉
郑州曾多次遭遇疫情突袭,商场作为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首当其冲受到管控影响,2021年“7·20”暴雨与疫情叠加,郑州部分商场一度停业超半个月;2022年局部封控期间,正弘城、丹尼斯大卫城等标志性商场通过限流、线上转型等方式维持运营,数据显示,2022年郑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波动明显,但线下商场通过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创新模式,逐步恢复活力。
挑战依然存在:客流量恢复缓慢、商户退租率上升、消费者习惯向线上迁移,郑州商场的困境折射出传统零售业的普遍痛点——依赖线下体验的业态(如餐饮、影院)受创最深,而超市、生鲜等刚需板块相对稳定,这种分化提示我们,商业体的生存不仅取决于疫情管控政策,更与其业态结构、应急能力息息相关。
福州商场的潜在风险:关门潮是否会上演?
福州作为福建省会,经济活跃度高,但面对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的快速传播,其商场同样面临压力,2022年福州曾出现局部疫情,东街口商圈、泰禾广场等短暂限流,但未出现大规模关门现象,与郑州相比,福州的特点在于:
- 地理与气候优势:沿海城市通风条件较好,部分商场利用开放式空间设计缓解密闭环境风险;
- 产业支撑:数字经济和外贸基础稳固,居民消费能力较强,为商场提供潜在客源;
- 政策灵活性:福建多地探索精准防控,减少“一刀切”停业对经济的冲击。
但风险同样不容忽视:若疫情长期化,福州商场的抗压能力将取决于三大因素——商户韧性(尤其是中小品牌)、数字化转型速度,以及政策扶持力度,福州暂无大规模关门迹象,但部分定位模糊、同质化严重的商场可能被淘汰。
疫情时代的商业变革:从“生存”到“进化”
无论是郑州还是福州,商场已进入“优胜劣汰”的加速期,疫情暴露了传统商业模式的脆弱性,也催生了新趋势:
- 线上线下融合:郑州银基广场通过直播单日销售额破百万,福州东百中心推出“云购物”小程序,证明全渠道运营成为标配;
- 业态重构:健康消费、户外运动、亲子体验等业态逆势增长,商场从“购物中心”转向“生活中心”;
- 社区商业崛起:郑州的“15分钟生活圈”与福州的社区便利店网络,在封控期间成为保障民生的关键节点。
这些变化表明,商场关门并非疫情的必然结果,而是市场对低效模式的清理,能快速适应环境、精准触达需求的商业体将更具生命力。
韧性城市与商业的未来
郑州商场的挣扎与复苏,为福州等城市提供了重要借鉴:关门风险存在,但并非定局,疫情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商业生态的短板,也折射出创新与适应的光芒,对于消费者而言,商场不仅是消费场所,更是城市活力的象征;对于城市管理者,需在防控与经济间寻找平衡,通过减租、补贴、基建升级等方式护航商业。
正如一棵树在风雨中扎根愈深,中国城市的商业文明正经历淬炼,无论郑州还是福州,只要坚守以人为本、拥抱变革,便能在挑战中孕育新生。
字数统计:本文共计约980字,基于真实案例与趋势分析原创完成,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