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武汉的天空依旧湛蓝,只是少了往日的航班尾迹,少了长江大桥的车流轰鸣,宿舍楼下,那排樱花树如期绽放,却无人驻足欣赏,2020年初,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按下暂停键,而在这片寂静中,有一群特别的见证者——武汉的大学生们,他们的宿舍成了这场世纪疫情的微观现场。
封城消息传来时,小张正在宿舍收拾寒假行李,突如其来的隔离让准备回家的他措手不及,最初几天,恐慌是真实的——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信息,空荡荡的超市货架,还有偶尔传来的救护车声,他的宿舍从临时的栖身之所,变成了不知期限的隔离空间。
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许是从那通打给父母的电话开始。“我在这里很安全,学校每天都消毒,别担心。”他第一次学会了报喜不报忧,书桌上堆积的不再只是专业书籍,还有口罩、消毒液和校方发放的温度计,线上课堂让电脑屏幕变成了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窗口,曾经热闹的群聊,如今满是作业讨论和健康打卡。
孤独是最难熬的敌人,但人类总有在困境中寻找光亮的本能,小张的隔壁住着一位音乐学院的学生,每天下午三点,悠扬的小提琴声会准时从阳台飘出,那是《茉莉花》的旋律,简单却抚慰人心,不知从哪天起,整栋楼的学生约定每晚八点齐唱《明天会更好》,虽然各在方寸之间,但歌声将上百个孤立的房间连成了共同体。
小张的专业是心理学,他自发建了一个互助群,用专业知识帮助焦虑的同学进行心理调适,令他惊讶的是,群里很快涌现出各种技能分享——有体育生录制居家锻炼视频,有美术生教大家简单绘画解压,甚至还有农学院同学分享如何在窗台种菜,隔离没有让他们变成孤岛,反而激发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与互助精神。
宿舍阳台成了观察这座城市的窗口,小张目睹过凌晨三点还在工作的消杀人员,看到过辅导员穿着防护服挨个宿舍送物资的身影,也见证过四月武汉解封那一刻,整座城市爆发的欢呼,他拍下空荡的街道和坚守的志愿者,这些照片后来在学校的抗疫纪实展中展出,成为那段特殊岁月的见证。
如今回望,小张说那四个月的宿舍隔离是他大学生涯最特别的一课,他学会了在不确定中保持平静,在局限中创造可能,在恐惧中选择担当,那间十几平米的宿舍,不仅庇护了他的身体,更见证了一代年轻人的蜕变与成长。
樱花年复一年地盛开,就像生活终究会继续,但2020年春天,武汉大学生们在宿舍里经历的一切,已经融入这座英雄城市的记忆,成为不可磨灭的生命印记,当整个世界突然静止,他们用青春的韧性证明:即使是最狭小的空间,也困不住向往春天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