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春之交,当新冠疫情再次席卷中国东北,辽宁沈阳——这座承载着共和国工业荣光的城市,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作为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与经济中心,沈阳的抗疫历程不仅是一段与病毒赛跑的战“疫”,更是一座城市在危机中淬炼韧性、于风雪中守望相助的生动缩影。
风雪中的坚守:城市按下“暂停键”,守护生命的脚步却加速
2022年3月,沈阳报告新一轮本土确诊病例,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强传染性让防控形势骤然紧张,铁西区的重型机械厂轰鸣暂歇,中街步行街的霓虹黯淡,校园书声转为云端相会……这座城市曾引以为傲的喧嚣被静谧取代。“静止”之下,是一场与时间竞速的动员。
全市在48小时内完成超千万人次的核酸筛查,社区工作者在零下十几度的寒风中组织检测,防护面罩上的冰霜凝结成他们的勋章;出租车司机组成“爱心车队”,穿梭于封闭小区与医院之间,护送孕产妇与急症患者;方舱医院在浑南区的旷野中拔地而起,建设者们用沈阳工业基因中的“铁人精神”与严寒抗争,正如一位社区书记所言:“沈阳人从不怕冷,因为人心是暖的。”
科技赋能与工业底色的双重奏
沈阳的抗疫离不开其深厚的工业根基与科技实力,东软医疗连夜赶制移动CT车驰援一线,新松机器人研发的消毒机器人进驻隔离酒店,东北大学科研团队开发出疫情预警模型……从智能制造到大数据分析,沈阳将“硬核科技”转化为抗疫利器。
老工业基地的供应链韧性成为保障民生的关键,华晨宝马、北方重工等企业实行闭环生产,确保经济脉搏不停;沈北新区的农产品基地开通“直供通道”,让市民的菜篮子稳如磐石,这座曾诞生新中国第一台机床的城市,在疫情中再次证明:工业不仅是经济的脊梁,更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凡人微光:沈阳式的温暖与幽默
沈阳抗疫中,那些平凡个体的故事尤为动人,皇姑区一位早餐店老板主动为志愿者提供免费豆浆,笑称“沈阳老雪(啤酒)能暖身,但热豆浆更暖心”;沈河区居民在阳台隔空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粗粝的关东方言中透出豁达;一名小学生将攒下的压岁钱换成口罩捐给社区,纸条上稚嫩的字迹写道:“我也要当‘盛京义勇’(沈阳志愿者称号)”。
更独特的是沈阳人用幽默稀释焦虑的能力,核酸检测点张贴着“张嘴啊,别客气,就当撸串前漱口”的标语,短视频里市民调侃“以前拼谁家酸菜腌得好,现在比谁家绿码保得牢”,这种苦中作乐的豁达,恰是沈阳人面对困境时最原始的生命力。
从防控到复苏:一座城市的韧性修炼
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沈阳的复苏之路同样引人深思,2022年5月,沈阳出台“振兴新突破20条”,通过减税降费、消费券发放等措施重燃城市烟火气;故宫与张氏帅府重新开放,采用预约制与智慧导览实现安全与文化传承的平衡;浑南科技城加快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将抗疫经验转化为公共卫生体系的升级契机。
有学者评价,沈阳的抗疫历程折射出老工业城市转型的缩影:它既依靠历史积淀的组织力与纪律性,也展现出拥抱数字化、人性化的现代治理思维,正如一名市民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沈阳经历过辉煌,也承受过阵痛,但每一次风雪过后,我们总能踩着冰碴子继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