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梧桐树下,总能看到几个轮廓分明的年轻面孔,他们时而用带着独特韵律的汉语交流,时而又流畅地说着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这些来自新疆的学子,跨越三千多公里的地理距离和两个小时的时差,在六朝古都的学术殿堂里,开启了一场深刻的文化迁徙与自我重塑之旅。
当新疆学子第一次踏入南京大学校园,文化冲击不期而至,来自乌鲁木齐的迪丽努尔回忆道:“南京的潮湿让我措手不及,这里的树木如此高大茂密,与家乡的戈壁绿洲形成鲜明对比。”时间观念也需调整——新疆与南京有两小时时差,但学习生活必须适应东部时间,大一的阿布都沙拉木坦言:“最初几个月,每天早晨七点起床如同凌晨五点起床般痛苦。”这些看似细微的差异,却是跨文化适应的第一课。
南京大学为新疆学子搭建了全方位的支持系统,学生工作处设有专门的少数民族学生办公室,从学业辅导到生活关怀,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帮扶机制,教育学院副院长王老师介绍:“我们为每位新疆学生配备学业导师,还开设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的辅导班,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来自喀什的古丽娜孜分享:“我的导师不仅关心我的学业,还经常邀请我去家里吃饭,让我在异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饮食是文化适应的重要环节,南大食堂专门开设了清真窗口,聘请新疆厨师,确保饮食符合少数民族习惯,大二学生艾尔肯说:“虽然味道与家乡略有不同,但能看到熟悉的馕和手抓饭,已经让我非常感动。”更为难得的是,这些清真窗口也成为了文化传播的桥梁,许多内地学生会因好奇而尝试,进而了解新疆饮食文化。
在学术领域,新疆学子以其独特的视角为课堂讨论注入新活力,在社会学课堂上,一带一路”的讨论中,来自伊犁的哈萨克族学生叶尔森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讲述了边境贸易对当地社区的影响,让同学们听到了教科书之外的一手见解,文学院教授李老师评价:“新疆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常常能为学术研究提供意想不到的视角和灵感。”
新疆学子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每年,南京大学新疆学生会都会组织“新疆文化周”,通过歌舞表演、美食分享、摄影展览等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新疆的多元文化,大三学生穆罕默德是文化周的积极组织者:“我们想让大家看到真实的新疆,打破刻板印象,每次活动结束后,都有更多同学来问我们关于新疆的问题,这种交流特别有意义。”
这些跨越东西的学子,在两种甚至多种文化之间构建着独特的身份认同,来自阿勒泰的蒙古族学生巴特尔说:“在南京,我既是新疆人,也是南大人;回到新疆,我带着江南文化的熏陶,这种多元身份不是负担,而是财富。”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跨文化经历能够显著增强个体的认知灵活性和文化适应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南京大学的新疆学子群体中,已经涌现出许多杰出代表,计算机学院毕业生艾山江现在在北京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他表示:“在南大的学习经历,不仅给了我专业知识,更教会了我如何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成长,这种能力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尤为珍贵。”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熟悉多种文化和语言的新疆学子正成为重要的桥梁人才,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表示:“我们的新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跨境贸易、文化交流、教育等领域。”
夜幕降临,南京大学杜厦图书馆灯火通明,来自天山脚下的学子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他们带着家乡的期盼,在南雍学府汲取智慧,将来必将在连接东西部的广阔舞台上,绽放独特的光彩,这种跨越千里的文化迁徙,不仅丰富了个体生命体验,也在微观层面上诠释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