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冬的天津,海河畔的风裹挟着消毒水的气息,当奥密克戎毒株在这座千万级人口城市快速传播时,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首次公布了本轮疫情累计死亡病例数据——截至2022年12月10日,共报告新冠相关死亡病例7例,这个数字背后,是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率达95%的免疫屏障,是分级诊疗体系中463家发热门诊的昼夜运转,更是每位逝者家庭难以量化的伤痛。
在海拔2261米的青藏高原东麓,西宁正在经历防疫体系的高原大考,这座常驻人口仅246万的西部枢纽,在疫情高峰期始终未单独公布死亡病例统计,而是将数据纳入青海省整体通报,2022年12月青海省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全省累计报告新冠死亡病例18例,其中西宁作为人口最密集地区承担着主要防疫压力,高原缺氧环境让这里的防疫更具特殊性:方舱医院均配备弥散式供氧设备,定点医院血氧饱和度监测标准较平原地区严格5个百分点。
两座城市的疫情数据差异,折射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多元图景,天津作为首批国际口岸城市,在历经“津城大筛”等多次疫情阻击战後,建立了覆盖城乡的15分钟核酸采样圈,其流调溯源中心能6小时内完成核心轨迹研判,而西宁依托“网格化+民族团结”模式,将防疫嵌入到4270个基层网格中,藏汉双语防控指南通过马背宣讲队送进牧区帐房,这种因地制宜的防疫策略,使两地最终都将病亡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死亡数字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社会学图景,天津公布的7例死亡病例中,6例伴有严重基础性疾病,平均年龄79.3岁,这促使全市加速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至86.5%的慢性病患者,西宁虽未公布详细病例解剖报告,但高原性心脏病、红细胞增多症等地方高发疾病与新冠病毒的叠加影响,促使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研发了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临床诊疗路径。
当我们在2023年回望这些数据时,更应看见数字背后的人文温度,天津某社区书记在转运逝者遗体时发现其独居女儿无人照料,由此催生了“特殊群体关爱保障专班”的成立;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在疫情期间改造为临时疫苗接种点,阿訇用经文中“保护生命”的训导化解信众顾虑,这些微观叙事,恰是理解中国防疫逻辑的关键注脚。
目前全球新冠病死率已从2020年的2.33%降至0.28%(世卫组织2023年1月数据),但每个统计数字的下降,都凝结着如天津疾控中心病毒测序团队72小时连轴转的坚守,包含着西宁湟中区村医踏雪巡诊时冻结在睫毛上的冰霜,在两城不同的死亡数据背后,相同的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践行——无论是滨海新区的智能流调系统,还是湟水谷地的藏医防疫香囊,都在诉说着人类面对灾难时最古老的智慧:在敬畏生命的前提下,寻找与自然共存的平衡点。
(注:文中涉及疫情数据均来自各地政府公开通报,社会学观察基于实地调研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