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这场旷日持久的全球性大考中,中国各省份交出了风格各异的答卷,地处东南沿海、经济活跃、人口流动频繁的浙江省,其防控实践始终备受关注,当前,随着病毒变异和国内外疫情形势的演变,浙江的疫情防控已进入一个以“科学精准、动态清零”为核心,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的全新阶段,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平战结合”新范式。
精准施策,构筑“动态清零”的浙江防线
面对传播力更强、隐匿性更高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浙江并未采取“一刀切”的粗暴管控,而是将“精准”二字发挥到极致。
- “快”字当头,以快制快:一旦发现阳性感染者,浙江的流调溯源、核酸检测、隔离管控等应急响应机制立即高速运转,利用数字化优势,迅速锁定密接、次密接等风险人群,划定精准的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力争在最短时间、最小范围内扑灭疫情燃点,这种“局部精准封控”替代“全域静态管理”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疫情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影响。
- “数”智赋能,科技抗疫:浙江作为数字经济的先发地,将“健康码”、“行程卡”与地方创新的“场所码”深度融合,实现了人员流动的精准追溯,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疫情扩散风险,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在核酸检测点布局、物资配送等方面,也广泛应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效率和精准度。
- “分”级分类,差异化管理:浙江根据不同地区的疫情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的防控策略,对于重点地区,强化管控;对于低风险地区,则在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的前提下,保障人员有序流动和经济活动的开展,这种不搞层层加码的务实作风,确保了防控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平战结合,锻造高效灵活的应急体系
浙江疫情防控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平战结合”机制的成熟运用,这不仅体现在硬件建设上,更体现在制度设计和日常演练中。
- 强化公共卫生基础建设:全省范围内,核酸检测能力、隔离点储备、定点医院救治床位、方舱医院预备等均得到大幅提升,这些设施在“平时”处于备用状态,一旦“战时”需要,能迅速激活,确保“床等人”而非“人等床”。
- 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疫情防控指挥体系,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各部门之间协同作战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公共卫生、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动的强大合力。
- 常态化演练与能力储备:浙江各地经常性开展疫情防控应急演练,从大规模核酸检测到社区封控管理,不断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加强医务人员、流调人员、社区工作者等专业队伍的培训和储备,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
统筹兼顾,稳经济与保民生的双线作战
浙江深刻认识到,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绝非单选题,在筑牢疫情防线的同时,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大盘、保障民生需求。
- 保障物流畅通与产业链稳定:在疫情防控中,浙江特别强调要保障交通大动脉和物流微循环的畅通,通过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发放全国互认的通行证等措施,竭力减少疫情对工业生产、供应链运转的冲击,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 关注民生需求与人文关怀:在封控管控区域,全力保障居民的生活物资和就医用药需求,社区干部、志愿者成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关注隔离人员、老年群体、困难群众等的特殊需求,体现防控工作中的温度与关怀。
- 优化政策,助企纾困:省政府及各地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稳岗就业等帮扶政策,帮助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努力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
当前,浙江省的疫情防控形势整体平稳可控,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依然存在,浙江的实践表明,疫情防控是一项极其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的是科学的精神、精准的战术、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其探索的“平战结合、精准高效、统筹兼顾”的新路径,不仅为守护全省人民健康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特大城市和人口稠密地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宝贵的“浙江经验”,潮涌之江,在应对挑战中不断淬炼,正向着更加安全、更有韧性的未来扬帆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