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坤澳瑞特 朱坤澳瑞特新闻 疫情下的香港演唱会,音乐疗愈与城市韧性的双重奏鸣

疫情下的香港演唱会,音乐疗愈与城市韧性的双重奏鸣

2022年初,香港第五波疫情来势汹汹,单日新增病例一度破万,城市陷入前所未有的沉寂,街道空旷,商场冷清,就连平日熙攘的维港夜景也仿佛蒙上了一层灰霾,就在这样的至暗时刻,一种特殊的声音悄然响起——红磡体育馆的灯光再次点亮,舞台上的音符穿透口罩与隔离,为这座城市注入了一缕久违的生机。

疫情下的香港演唱会,音乐疗愈与城市韧性的双重奏鸣

困境中的破局:演唱会为何“非开不可”?
疫情肆虐的两年间,香港演出行业几乎停摆,据香港艺术发展局数据,2020年至2021年,超过80%的演出被迫取消或延期,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亿港元,与完全停摆的悲观论调相反,一批音乐人与主办方选择了“逆流而上”,2022年4月,歌手许廷铿在红馆举办“修复音乐会”,成为第五波疫情后首场大型演唱会;同年7月,Mirror组合的复出演唱会更是一票难求,场外甚至出现“隔空合唱”的奇观。

这背后,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考量,更是一场关于“精神刚需”的博弈,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林大庆曾指出:“长期社交隔离会导致焦虑率上升23%,而艺术活动是重要的心理干预手段。”演唱会的重启,恰恰成了市民情绪宣泄的出口——当《海阔天空》的旋律响起,台下观众挥舞的荧光棒,既是对抗孤独的武器,也是城市生命力的象征。

“极限挑战”背后的科学防控
在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阴影下举办演唱会,无异于一场精密运作的“科学实验”,香港特区政府为此设立了严苛的“防疫三部曲”:所有观众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使用“安心出行”APP记录行程;场馆严格执行75%入座率,座位间以透明隔板分离;表演者需每三天进行一次核酸筛查,乐器、麦克风等设备实行“一用一消毒”。

这些措施并非纸上谈兵,2022年5月,歌手张敬轩在演唱会上突发感慨:“看到台下每张脸都被隔板分开,我差点哭出来,但正是这些隔板,让我们能继续唱歌。”这种“戴着镣铐的舞蹈”,反而激发了创意突破——舞台设计采用3D全息投影弥补互动距离,线上直播技术与VR技术结合,让隔离在家的观众也能获得沉浸式体验。

音乐如何成为社会愈合的黏合剂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间的香港演唱会超越了纯粹的娱乐功能,演变为具有社会疗愈意义的公共事件,2022年3月,一场名为“同舟共济”的线上慈善演唱会募集到逾千万港元,用于支援受疫情影响的基层家庭;同年8月,中环海滨举行的户外音乐会更出现感人一幕:当《狮子山下》的歌声响起,不同年龄层的观众自发举起手机灯光,夜空下汇成一片“星海”。

这种集体情感释放,与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基尼·杜威的研究不谋而合:“群体性音乐活动能促进催产素分泌,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于经历社会动荡又遭遇疫情冲击的香港而言,演唱会成了重塑集体记忆的载体——当人们在同一时空下为同一旋律落泪,分裂的叙事悄然弥合,共同的情感根基悄然生长。

后疫情时代的启示
随着香港逐步放宽社交限制,演唱会的热闹似乎已回归常态,但这段特殊时期的实践,留下了深远的启示:它证明了文化活动在危机管理中的价值——不仅是经济复苏的引擎,更是社会凝聚力的催化剂;它推动行业探索出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如今香港演艺学院已将虚拟演唱会技术纳入课程体系。

正如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教授赵永佳所言:“疫情中的演唱会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模样——既有面对灾难的脆弱,也有不肯熄灭的炽热。”当最后一道隔板被拆除,当口罩后的笑容重新绽放,那些在黑暗中响起的歌声,早已成为香港人精神史册中无法磨灭的注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ukunart.com/zkartxw/11008.html

作者: admin

擅长以细腻笔触描绘现代人情感困境/以独特视角解读科技人文交叉领域
下一篇
http://zhukunart.com/zb_users/upload/2025/10/20251003043206175943712613105.jpg

甘肃兰州何时封城?最新消息来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