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郑州,梧桐叶未落,金水河微澜,这座刚刚经历过汛情与疫情双重考验的城市,正迎来一批特殊的归客——数十万大学生从全国各地陆续返校,开启非同寻常的新学期,校门前的健康码核验通道、宿舍楼的隔离缓冲区、教室里相隔一米的课桌……这些细节共同拼贴出2022年秋季开学季的独特图景,也记录着青年学子与一座城市的双向奔赴。
精准防控:一套“动态密码”的生成逻辑
在郑州大学松园生活区,返校学生正通过“人脸识别+健康码+行程卡+48小时核酸”四重验证系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同学发现,原本需要排长队的报到流程,现在通过智能分流系统仅需5分钟。“就像解一道动态方程,”该校疫情防控专班负责人比喻,“我们根据国内疫情风险等级变化,每天调整入校审核参数,既要守住防线,又要避免‘一刀切’。”
这套精密运转的机制背后,是郑州教育部门联合大数据局开发的“校园防疫大脑”,系统实时对接全国中高风险地区名录,自动标记重点监测人群,并生成分级处置方案,河南工业大学更创新采用“网格化报到”模式,将3万余名学生按院系分为36个批次,错峰72小时完成返校,最大限度降低人员聚集风险。
心理重建:从“防疫距离”到“心灵零距离”
“请同学们扫描桌上的心理状态二维码。”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新学期第一课上,心理咨询中心的李老师正在引导返校生参与情绪评估,调查显示,经历暑期疫情封控后,17.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
为此,郑州多所高校构筑起“三维心理防护网”:线上开通24小时“云树洞”匿名倾诉平台,线下设置“情绪减压舱”体验室,同伴支持系统则培训了上千名“心理委员”,黄河科技学院更将太极拳、八段锦纳入必修课,通过传统养生运动调节身心。“保持社交距离不意味着心灵疏离,”郑州师范学院教授张霞指出,“特殊时期的情感联结反而更加珍贵。”
教学转型:混合式课堂的“破壁实验”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智慧教室里,经济学院的刘老师同时面对着现场32名和线上49名学生,这种“线上+线下”同步教学模式已成为新常态,为保障暂缓返校学生的学习权益,郑州市教育局统筹建设了“中原高校课程共享平台”,实现校际学分互认。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教学组织方式上,郑州轻工业大学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拆解为15个微项目,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完成实验环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则把机场流量管控案例融入运筹学教学。“疫情倒逼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河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建构已成为共识。”
青年担当:校园里的“微光行动”
在二七区某隔离点,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小张正通过视频帮老人操作健康码,作为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他所在的200人团队已累计服务3万小时,这类“青”字号抗疫力量遍布全城:河南农业大学组建“农产品助销直播队”帮助受困农户,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参与研发的智能消毒机器人已投入地铁使用。
“这些年轻人正在把教科书上的社会责任具象化。”共青团郑州市委学校部部长赵静发现,今年高校社团招新中,公益类组织报名人数同比增加42%,在特殊时期里,青年们用专业知识反哺社会,在实践中完成着从学习者到建设者的身份转变。
城市共生:大学与郑州的“命运叠加”
夜幕降临,中原万达广场的“开学季市集”迎来众多学子,为刺激消费复苏,郑州市专门为高校聚集区定制了夜间经济方案,更深层次的共生体现在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对接上——郑州经开区30家企业已向本地高校毕业生提前发放1500个录用意向书。
“高校不仅是知识高地,更是城市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郑州城市发展研究院专家王萌认为,疫情期间建立起的校地协同机制,正转化为长效合作平台,从共建生物医药实验室到联合开展流调溯源,从共享体育场馆到开放数字资源,大学与城市的边界正在消融。
当图书馆的灯光再次彻夜点亮,当实验室的仪器重新发出嗡鸣,这些年轻的身影与这座城市共同书写着疫情时代的成长宣言,在不确定的世界里,他们用理性应对变化,用创新突破困局,用担当诠释青春——这或许正是特殊开学季赋予青年最珍贵的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