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春之交,沈阳这座东北重镇再次面临新冠疫情的考验,随着本土病例的出现,防控措施迅速升级,高校校园成为重点防控区域,在“动态清零”总方针指导下,沈阳市多所高校调整教学安排,提前开启寒假模式,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拖着行李箱,踏上了特殊的归家之路,这场因疫情而提前的假期,不仅是一次突发应急管理的实践,更成为一代青年人成长中的独特记忆。
疫情下的快速响应:高校放假安排的背后
当沈阳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后,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课堂教学转为线上授课,期末考试调整形式或延期,学生分批错峰离校,各高校通过公众号、班级群等渠道,每日更新防疫政策,统计学生行程信息,组织离校前核酸检测,这种高效响应,既体现了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折射出对大学生群体健康安全的高度重视。
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辅导员们通宵核对学生离沈车票信息;在沈阳工业大学,学校安排专车将学生点对点送至火车站,这些细致安排背后,是教育系统对“生命至上”理念的践行,正如一位高校负责人所说:“确保每个学生平安返乡,是我们在这场疫情大考中必须答好的试卷。”
归途中的温暖守护:从校园到家的“闭环”
大学生离校返乡并非简单的放假,而是一场需要精密配合的防疫行动,沈阳市教育部门与交通运输系统建立联动机制,在机场、火车站开设学生专用通道,减少人员聚集风险,许多高校还贴心准备了“防疫爱心包”,内含口罩、消毒湿巾和防疫指南。
更令人动容的是学子间的互助精神,在沈阳北站,一群穿着不同高校校服的学生自发组成志愿服务队,帮助同学搬运行李、引导路线,大连理工大学沈阳籍学生王同学创建了“老乡互助群”,分享最新防疫政策,帮助外地同学规划返乡路线,这些微小却温暖的举动,让寒冷的冬日旅途充满了人文关怀。
特殊假期的双重挑战:学业与心理的调适
提前放假意味着教学计划的重新调整,不少大学生带着未完成的课业任务返乡,线上学习成为主要方式,沈阳化工大学李教授发现,他的《物理化学》网课出勤率反而比线下更高:“学生们在特殊时期表现出更强的自律性,这或许是危机带来的成长。”
然而挑战同样存在,部分学生反映居家学习效率低下,实验课程无法开展;即将毕业的学生担忧实习安排受影响;考研学子为复试的不确定性焦虑,对此,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开通24小时热线,辅导员定期进行视频家访,帮助学生构建心理“防护网”,沈阳建筑大学大二学生张同学在日记中写道:“这个假期让我学会了与不确定性共处,这是课本上学不到的人生课程。”
疫情映照下的青年担当:从受助者到助人者
令人欣喜的是,许多沈阳返乡大学生在隔离期满后,主动加入所在地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在铁岭、鞍山等地的社区核酸检测点,随处可见年轻的身影在维持秩序、帮助登记,他们将在高校获得的防疫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实现了从“被保护者”到“守护者”的角色转变。
辽宁中医药大学的医学生们运用专业知识,在线上平台开展防疫科普直播;沈阳音乐学院的学生创作抗疫歌曲,用艺术传递正能量,这些行动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育人成果,正如一位社区干部感叹:“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不仅缓解了基层人力不足,更带来了科学防疫的新理念。”
特殊经历的成长馈赠:疫情下的思考与启示
这次因疫情提前的寒假,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同于往常的人生体验,他们亲历了疫情防控的中国速度,感受到了制度优势下的组织力量,也体会到了个体与社会命运的紧密相连,沈阳大学文学院刘同学说:“曾经觉得宏大叙事离我们很远,这次疫情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这次经历也是一次压力测试,线上教学模式的优化、学生心理支持体系的完善、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都将成为后疫情时代教育改革的宝贵经验,教育学者指出,这种特殊经历培养了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这是任何课堂教学都难以复制的成长课程。
雪花飘落在沈阳故宫的琉璃瓦上,这座城市的大学生们正在经历一个非同寻常的冬天,疫情下的提前放假,看似是疫情防控的应急之举,实则成为一代人成长的催化剂,当这些年轻人带着这段特殊记忆重返校园时,他们不仅带回了假期的见闻,更带回了对生命、责任和担当的深刻理解,在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沈阳大学生们用他们的坚守与行动证明:青春的力量,从来都是在逆境中淬炼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