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珠海拱北口岸联检大楼的灯光准时亮起,却未能映照出往日摩肩接踵的人潮,身穿白色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像棋盘上稀疏的棋子,在空旷的大厅里进行着消杀、备岗,这是2022年一个普通冬日的情景,也是疫情三年间,作为连接澳门与内地最重要纽带的拱北、横琴、青茂等口岸的常态缩影,这道门,曾是亚洲最繁忙的陆路口岸,记录着日均数十万人次的跨境流动,却在疫情冲击下,经历了从极致喧嚣到骤然静默,再到有序复苏的非凡历程,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边界,更成为观察特殊时期社会治理、民生百态和人性光辉的一扇独特窗口。
骤然的静默:从“水泄不通”到“一米距离”
疫情前,澳门关口的常态是“挤”,尤其是拱北口岸,每逢节假日,通关人龙蜿蜒数百米,人声鼎沸,拖着行李箱的“水客”、奔赴赌场的游客、穿梭两地的上班族和学生,构成一幅充满活力的跨境生活图景,这座关口,是澳门经济命脉——博彩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毛细血管”。
疫情如同一道急刹车,健康码、核酸阴性证明、隔离政策……一系列防疫措施相继实施,关口流量断崖式下跌,曾经需要小跑才能跟上的通关速度,变成了需要耐心等待核验各项证明的“慢放”过程,口岸广场上,提醒保持“一米安全距离”的标识取代了熙攘的人群,这种静默,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是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必要之举,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阵痛,澳门这座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城市,经济感受到刺骨寒意,无数跨境工作、生活的普通人,也因这道突然变得“沉重”的门而改变了生活轨迹。
坚守的温度:冰冷的防疫线背后的暖流
静默并非停滞,在这条看似冰冷的防疫前线,涌动的是更为深厚的责任与温暖。
关口的工作人员,从边检民警到海关关员,从保洁阿姨到志愿者,是全副武装的“守门人”,他们需要在高风险环境下,一丝不苟地查验成千上万份健康信息,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下,是汗水浸透的衣衫;护目镜的雾气后面,是布满血丝却依然专注的双眼,他们不仅要守住防疫底线,还要在面对焦急、不解的旅客时,付出加倍的耐心与解释。
更令人动容的是民间的互助,疫情导致通关政策瞬息万变,许多信息需要及时传递,社交媒体上,自发形成了各种“通关互助群”,过来人分享最新政策、核酸点位信息,为迷茫者答疑解惑,当有旅客因核酸结果未出而滞留时,附近商家或热心市民有时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道物理的关口,在数字空间和人情世界里,被无数微小的善意连接起来,冰冷的规定之外,是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暖流,这道门,在特殊时期,丈量出的不仅是安全距离,更是人心的温度。
有序的复苏:烟火气在谨慎中重燃
随着疫苗接种普及和防疫经验的积累,澳门与内地开始探索在安全前提下的常态化通关。“熔断”机制调整为更精准的管控,粤康码与澳康码实现转码互认,核酸检测效率不断提升……关口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为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当“欢迎光临”的声音再次在澳门街头响起,当酒店和餐厅开始重现人气,关口的数据是最直接的晴雨表,虽然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尚需时日,但每一个增长的通关数字,都意味着信心的回归,意味着澳门经济的“毛细血管”正在重新变得通畅,这有序的复苏,背后是两地政府精准施策的科学精神,是无数“守门人”的持续付出,也是社会公众高度配合的结果,关口的管理智慧,体现在如何平衡安全与便利、防控与发展这道复杂的方程式上。
疫情终将过去,但澳门关口所经历的这段“非常”岁月,注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记,它考验了城市应急管理的韧性,凸显了跨境协同的重要性,也映照出普通人在困境中的坚韧与善良,这道门,作为国门的一部分,其意义远超通行功能,它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特殊时期的挑战与应对;它也是一座桥梁,即便在风雨中,也承载着对恢复正常往来、共创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当口岸再次迎来络绎不绝的人流,那份熟悉的烟火气,将是对所有坚守与等待的最好回报,未来的澳门关口,在承载传统使命的同时,也将带着这段独特记忆,继续见证两地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