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春,沈阳的街头本该是车水马龙、商场喧嚣的季节,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座东北重镇按下了暂停键,中街、太原街等商业区的霓虹灯依然闪烁,却少了往日的烟火气,商场——这座城市的商业脉搏,在疫情中经历了从沉寂到复苏的蜕变,成为观察沈阳抗疫历程的独特窗口。
商场的“静默时刻”:从喧嚣到空寂的转变
3月中旬,沈阳报告本土确诊病例,防控措施迅速升级,市政府发布通告,要求非民生保障类商场暂停营业,一夜之间,沈阳万象城、大悦城、万达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纷纷闭门谢客,中街步行街上,百年老店紧闭大门,只有防疫宣传车的广播声在空旷的街道回荡。
某商场负责人回忆闭店前最后一刻:“那天本是个周末,下午突然接到通知,我们立即疏导顾客离场,看着瞬间空荡的商场,化妆品专柜的灯还亮着,餐厅里未收拾的餐具保持着顾客刚离开的样子,那种反差令人揪心。”这种静默并非孤例,全市超过80%的商业场所陷入停摆,仅余超市、药店等保障基本民生。
商场从业者的生活同样被改变,一位服装店店长在日记中写道:“每天通过监控看着空无一人的店铺,模特身上的春装本该在这个季节热销,现在却只能静静站着,我们建立了客户群,通过直播展示商品,但销售额不到平时的十分之一。”
转型与坚守:商场在疫情中的角色重塑
疫情中的沈阳商场并未完全“沉睡”,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服务着城市,部分商场转型为临时物资储备点,地下停车场改造为分拣区,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组织商品配送,沈阳某大型超市推出“蔬菜包”服务,通过商场供应链保障封控区居民生活,日均配送超万单。
更值得关注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沈阳北行商场联合场内商户开展“云购物”,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卖货;万象城推出“线上商城+线下自提”服务,减少人员聚集风险;五爱市场小商品城开发微信小程序,让传统批发业务走向数字化,这些尝试不仅是应急之举,更推动了沈阳商业的转型升级。
一位商业分析师指出:“疫情迫使沈阳商场在两个月内完成了原本需要两年的数字化进程,这种变化可能会永久改变东北地区的消费习惯。”
复苏之路:从“重启”到“重生”的挑战
4月下旬,随着疫情缓解,沈阳商场迎来阶段性复工。 reopening 不是简单的重新开门,而是一套精密的安全流程:入口处设置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查验,场内严格控制人流密度,餐饮区暂停堂食,电影院、游乐场等密闭场所暂缓开放。
首日复工的商场呈现出特殊景象:顾客需保持1.5米间距排队入场,专柜前划着等候线,试衣间实行“一客一消毒”,电梯里标注站立位置,尽管手续繁琐,但市民王女士表示:“能重新走进商场,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这种感觉让人特别珍惜,那是一种生活正在回归的实感。”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重建消费信心,商场推出了系列安全承诺:某商场公布每日消毒记录,某品牌承诺所有商品入库前经过紫外线消毒。“宅经济”催生的新消费模式仍在延续,线上线下融合成为主流,数据显示,沈阳商场复工首周客流量恢复至同期30%,但线上业务同比翻倍。
反思与展望:后疫情时代商场的未来
沈阳商场在疫情中的表现,折射出城市商业生态的韧性与脆弱,传统商场过度依赖线下流量的弊端暴露无遗;数字化转型为行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沈阳商业联合会专家认为:“未来商场将不再是单纯的购物场所,而需要成为融合社交、体验、服务的综合空间,疫情加速了这种转变,那些能够快速适应的商场将获得新生。”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后的消费行为可能出现永久性改变,市场调研显示,沈阳消费者对卫生安全的关注度提高了47%,对线上购物的接受度增长了32%,这些变化正在重塑商场的运营模式——更安全的环境、更便捷的线上服务、更独特的体验项目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从闭店到复工,从空寂到复苏,沈阳商场的疫情记是一部微观的城市史诗,那些测温枪下的微笑、隔离带前的秩序、直播镜头后的努力,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抗击疫情的生动图景,商场作为城市活力的晴雨表,其起伏波动不仅关乎商业利益,更承载着人们对正常生活的渴望。
当沈阳春天的海棠再次盛开在中街两旁,商场里逐渐恢复的人流提醒着我们:困难时期的坚守与创新,终将汇聚成城市重生的力量,而这股力量,正推动着沈阳乃至整个东北的商业走向更加 resilient 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