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卫健委发布最新疫情数据显示,本市连续多日保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个位数增长,且无新增死亡病例报告,这一“零死亡”消息在引发欣慰的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天津是如何在奥密克戎变异株高传播性的压力下,守住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和死亡病例的底线?
精准防控:科学防控的“天津样本”
天津本轮疫情的平稳控制,首先得益于其建立的“精准防控”体系,与某些地区“一刀切”的封控不同,天津采取了“区域分级、精准施策”的策略。
当疫情在某社区散发时,防控部门会立即划定高风险区,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中风险区则实行“人不出区、错峰取物”;而低风险区在严格落实防护前提下,保持相对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最大程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更值得关注的是,天津建立的“15分钟核酸采样圈”发挥了关键作用,全市布局了超过4000个常态化核酸采样点,确保市民步行15分钟内就能完成采样,这种便利性大大提高了检测意愿,使得潜在感染者能够被早发现、早隔离,有效切断了传播链。
医疗防线:分级诊疗构筑生命屏障
零死亡的背后,是天津坚实的医疗防线,本市创新实施了“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社区卫生中心”三级诊疗体系,根据患者病情轻重进行科学分流。
对于普通型、轻型患者,主要收治在方舱医院,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市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提供远程会诊支持;对于有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孕产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则直接转入海河医院等定点医疗机构,确保及时获得专业治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对老年人群体的保护措施,据统计,本市80岁以上老年人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达92.5%,位居全国前列,各社区还为独居、高龄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家庭医生团队定期随访,确保一旦感染能够立即转入绿色通道。
科技赋能:智慧防疫的硬核力量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天津多项科技手段的应用令人瞩目,全市统一的“健康码”系统实现了与场所码、核酸检测数据的实时联动,一旦某场所出现病例,系统能在2小时内完成潜在风险人员的识别和通知。
天津还启用了“呼吸道病毒多病原检测系统”,可同时对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16种呼吸道病原进行检测,有效鉴别诊断,避免误判延误治疗。
在重症救治方面,本市各定点医院均配备了高流量氧疗仪、无创呼吸机等设备,并建立了由呼吸、重症、感染等多学科组成的专家团队,24小时待命为危重患者提供支持。
挑战仍存:零死亡背后的隐忧
尽管目前保持零死亡,但天津疫情防控仍面临挑战,随着冬季来临,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叠加人员室内聚集增多,疫情反弹风险不容忽视。
部分市民出现的“防疫疲劳”现象也值得关注,在公共场所,不规范佩戴口罩、聚集聊天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可能成为疫情传播的漏洞。
长时间的疫情防控对一线医务人员的身心压力也不容小觑,如何科学轮换、保障休息,保持医疗队伍的持续战斗力,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未来展望:在防控与发展间寻求平衡
天津在接下来的疫情防控中,需要在多方面持续发力:一方面要继续优化防控措施,提高科学精准水平,坚决避免简单化、“一刀切”;另一方面要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市民做好个人防护,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要密切关注病毒变异情况,做好疫苗研发和药物储备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本市企业参与研发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未来有望为高风险人群提供更多保护。
天津的“零死亡”记录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但疫情防控仍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只有始终保持警惕,不断完善防控策略,才能在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在这场疫情大考中交出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