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天,上海暴发的大规模新冠疫情,不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更在长三角地区掀起涟漪,作为邻近上海的江苏省会,南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以独特的姿态展现了责任与温情,从物资驰援到人员调度,从防控经验分享到民生保障协作,南京用行动诠释了“同舟共济”的深刻内涵。
紧急驰援:48小时的生命通道
4月初,当上海面临生活物资供应压力时,南京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在南京市商务局协调下,众彩物流基地连夜组织100吨新鲜蔬菜,通过“点对点”闭环运输直达上海浦东,更令人动容的是,南京多家老字号食品企业自发组成“爱心联盟”,将盐水鸭、小笼包等具南京特色的即食产品装箱运送,一名参与运输的志愿者坦言:“看到上海市民收到物资时眼里的光,就觉得一切奔波都值得。”
南京鼓楼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迅速组建500人医疗队,携带移动PCR检测实验室支援上海,这些医护人员中,许多人刚结束南京本地的防疫任务,便再次披甲出征,医疗队队长王医生在出征仪式上说道:“2020年湖北抗疫时,上海医疗队曾星夜驰援南京,我们报恩的时候到了。”
科技抗疫:南京智慧的“软支援”
除了物资和人员支持,南京更将历经多轮疫情锤炼的数字化防控方案无私分享,由南京企业研发的“核酸采样点实时查询系统”代码全面开源,上海各区据此快速开发出本地化应用,江北新区的“流调溯源平台”技术团队,连续72小时为上海浦东新区提供远程技术支援,帮助优化确诊病例轨迹追踪效率。
在高校云集的仙林大学城,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紧急开发出“社区团购智能匹配系统”,有效缓解了上海部分封控区的物资分发压力,实验室负责人李教授表示:“长三角本就是创新共同体,关键时刻更应开放共享。”
守土有责:精准防控的南京实践
在支援上海的同时,南京自身也面临巨大防控压力,作为承接上海外溢人流的重要枢纽,南京南站曾单日转运重点人员超2万人次,南京市防控指挥部创新实施“关口前移+网格化管理”策略,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置抗原检测点,对来宁人员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京的“暖心隔离”政策,对需要集中隔离的上海来宁人员,不仅安排心理疏导团队,还为带宠物的家庭提供特殊照料,一位带着金毛犬接受隔离的上海游客在感谢信中写道:“南京的包容让我们在异乡感受到家的温暖。”
经济协奏:双城连动的复苏之路
随着疫情趋缓,南京率先推出助力沪企复工复产的“宁沪专班”,为在南京有分支机构的上海企业提供税务延期、信贷支持等政策包,江宁开发区特别开辟“上海企业复产绿色通道”,帮助特斯拉供应商等数十家产业链关键企业在一周内恢复生产。
两地高校联合开展的“疫情经济社会影响追踪调查”显示,南京与上海之间的产业链协作度在疫情期间不降反升,特别是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领域合作项目同比增长18%,这种“危机中育新机”的实践,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注解。
从玄武湖到黄浦江,这场疫情大考中,南京用务实行动证明了城市共同体不是抽象概念,当金陵灯影为申城守夜,当秦淮河与苏州河共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座城市的命运与共,更是中国城市在重大危机面前的责任担当与人文关怀,这种经过淬炼的情感连接,必将成为长三角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