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当疫情的风暴席卷高原古城西宁,这座海拔2300米的城市以令人动容的坚韧与温度,书写下一部属于新时代的“抗疫史诗”,作为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宁的防疫工作不仅关乎240万市民的健康安全,更牵动着整个青藏高原的稳定与发展。
科学防控:高原城市的精准阻击
西宁的疫情阻击战,始终贯穿着科学精准的防控理念,面对传染性极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西宁创造性地将高原特色与现代化防疫手段相结合,在城东区、城中区等重点区域,核酸检测点依据人口密度和地理分布进行网格化布局,确保居民在15分钟内可达采样点,针对高原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各检测点均配备了保暖设施,为医护人员和排队群众提供暖心服务。
在大数据赋能方面,西宁率先建立“疫情防控指挥平台”,整合卫健、交通、社区等多部门数据,实现疫情态势实时感知、风险人员精准追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部分藏族、回族同胞的语言习惯,防疫宣传材料同步推出汉藏、汉阿双语版本,这种人文关怀让防控工作更具温度。
守望相助:社区防控的温情底色
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在西宁这场战“疫”中展现出惊人的凝聚力,在城中区国际村社区,68岁的老党员王建国自发组织起“银发志愿服务队”,协助社区开展物资配送、秩序维护等工作;在城西区虎台社区,90后社区干部马晓燕连续30天坚守岗位,被居民亲切地称为“抗疫女儿”。
更令人感动的是,许多普通市民自发加入到互助网络中,在静态管理期间,一个个“邻里互助群”成为物资调配、信息共享的重要平台,有商户免费为医护人员提供餐食,有出租车司机组成爱心车队接送医务人员,这些看似微小的善举,共同构筑起西宁抗疫的坚强基石。
经济护航:精准施策的硬核担当
在严格防控的同时,西宁市政府同步推出“经济护航”系列政策,通过设立中小微企业纾困基金、减免国有房产租金、拓展线上销售渠道等措施,助力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据统计,疫情期间西宁累计为各类企业减负超12亿元,发放消费券近亿元,有效刺激了消费回暖。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西宁巧妙地将疫情防控与产业升级相结合,依托青藏高原特有的清洁能源优势,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在疫情期间逆势增长;借助“直播带货”新业态,牦牛肉、枸杞等青藏特产走向全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心理防疫:高原特色的心灵守护
面对长期的防疫压力,西宁创新推出“高原心理防疫”体系,组织精神卫生专家编制《高原地区疫情心理调适指南》,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在方舱医院内设置“心灵驿站”,针对居家隔离人员、抗疫一线工作者等不同群体,开展差异化的心理疏导服务。
在湟中区,心理咨询师深入农村,用当地方言为留守老人讲解防疫知识;在城北区,学校老师通过线上平台为学生开设“心理体操”课程,这种全方位的心灵守护,成为西宁抗疫工作中一道独特而温暖的风景。
经验启示:高原城市的抗疫智慧
西宁的抗疫实践为高原地区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经验,其首创的“高海拔地区方舱医院运行规范”被多个兄弟城市借鉴;建立的“物资保障三级体系”确保即使在最严峻时期,市民生活必需品供应不断档;探索的“核酸检测+抗原筛查”双轨模式,有效提升了筛查效率。
更重要的是,西宁将抗疫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结合,各族群众在共克时艰中深化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认同,这种将危机转化为凝聚力的智慧,彰显了新时代西宁的城市精神。
漫步在西宁街头,湟水河依旧奔流不息,北山烟雨依然朦胧如画,但经历疫情洗礼的古城,多了几分坚韧与从容,这场抗疫斗争锤炼出的担当精神、科学态度和人文关怀,必将成为西宁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宝贵财富,正如一位市民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疫情终将过去,但这份众志成城的记忆,将永远温暖着这座高原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