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坤澳瑞特 朱坤澳瑞特文章 郑州疫情下的别样年味,坚韧与温情交织的春节记忆

郑州疫情下的别样年味,坚韧与温情交织的春节记忆

2022年的春节,对于郑州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而言,注定是特殊的,当疫情与过年相遇,传统节日的喧嚣被防控的谨慎取代,但这座城市的脉搏并未停歇——它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团圆”与“希望”的意义。

郑州疫情下的别样年味,坚韧与温情交织的春节记忆


疫情阴影下的城市准备
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郑州街头少了往年的红火景象,取而代之的是社区门口亮起的健康码提示屏和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受奥密克戎变异株影响,郑州在春节前经历了多轮局部疫情,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全市设立超3000个核酸检测点,生活物资“最后一公里”由配送专班接管,甚至为隔离点准备了“年货礼包”,一位社区干部在采访中坦言:“今年除夕夜的值班表排到了凌晨三点,但看到居民窗里的灯火,就觉得值了。”

重新定义的“年味”
“爸妈,今年云上守岁!”在郑州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李琳,第一次通过视频通话参与家族年夜饭,她的手机里存着十几张“电子团圆照”——这是郑州年轻人发明的“P图拜年法”,而在中原区某老小区,72岁的张奶奶收到了社区送来的“智能大礼包”:子女远程操控的智能药盒、带摄像头的智能音箱,以及志愿者手写的春联。“病毒隔开了距离,但隔不开牵挂。”张奶奶说着,把孙子发来的电子红包存成了相册封面。

餐饮行业则掀起“预制菜革命”,郑州老字号“合记烩面”推出非遗年菜套餐,配着冷链配送的还有手写烹饪教程,数据显示,郑州春节预制菜销量同比增长230%,其中六成订单来自异地子女为留守老人预订,美食评论人赵哲感叹:“当羊肉烩面的香气从千家万户飘出时,你会发现,郑州人把对传统的坚守化为了创新的智慧。”

特殊战场上的守护者
除夕当天,郑州人民医院感染科的护士王倩在防护服上画了只老虎,隔着隔离玻璃给3岁患者表演手影戏,她的同事们在负压病房里贴了迷你春联,上面写着“核酸全阴,早日团圆”,郑州东站的值班站长连续第八天睡在办公室,他的对讲机里循环播放着改编的防疫提示:“各位旅客,请保持一米距离,这一米是为了春天更快的相遇。”

这些画面被市民拍下,在社交媒体拼接成“郑州抗疫图鉴”,有网友留言:“看着空荡荡的二七塔广场,突然懂了什么叫‘静待春归’。”

坚韧城市的精神底色
从2020年疫情初袭时的措手不及,到如今精准防控下的春节保障,郑州的应对折射出中部城市的韧性,这里有连夜搭建检测实验室的“郑州速度”,也有给隔离宠物投喂的“郑州温度”;有借助数字技术搭建的“云端庙会”,也有非遗传承人开设的线上剪纸课,正如民俗学者刘昊所言:“郑州人把黄河文化中的坚韧,化作了疫情下的生活哲学——既然无法改变风雪,那就做彼此的火炉。”

当元宵节的灯笼在社区网格点亮时,郑州已进入复工复产节奏,药店门口的虎年贴纸微微卷边,下面盖着层层叠叠的场所码,这座城市用特殊的方式完成了春节的仪式:不是用鞭炮,而是用有序的核酸检测;不是用走亲访友,而是用云端祝福,这段记忆终将融入郑州的城市年轮,成为未来回溯历史时,关于勇气与温情的注脚。


后记
疫情终会过去,但疫情期间郑州人展现的克制与互助,创新与坚守,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财富,当来年元宵节的烟花再次绽放,这些特殊春节里的点滴温暖,仍会在记忆深处闪闪发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ukunart.com/zkartwz/11182.html

作者: admin

擅长以细腻笔触描绘现代人情感困境/以独特视角解读科技人文交叉领域
下一篇
http://zhukunart.com/zb_users/upload/2025/10/20251003102012175945801296731.jpg

福建省疫情防控情况与长春市最新动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