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春,北京这座拥有超过两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因新一轮新冠疫情被迫按下“暂停键”,封控区铁丝网缠绕的围栏、空荡的长安街、暂停堂食的餐馆,组成了一段特殊的城市记忆,这座常年喧嚣的国际大都市,在疫情冲击下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温度。
封控下的城市脉搏 当朝阳区、房山区相继划定封控区时,北京展现出教科书级的应急响应,48小时内完成2200万人全员核酸筛查,流调人员24小时追踪传播链,封控区内由社区工作者组成“最后一百米”配送队,在芍药居小区,志愿者用吊篮为高层居民运送药品;在蒲黄榆社区,工作人员为独居老人每日送餐,这种精准防控既阻断了病毒传播,又最大程度保障了民生需求。
经济动脉的智能维系 封控期间,北京的经济脉搏仍在强劲跳动,CBD的白领们通过“京办”系统远程协作,中关村科技企业通过云平台维持研发,全市智能仓储系统日均处理包裹量突破2000万件,在王府井百货,直播带货单日销售额突破千万;在簋街餐饮区,后厨机器人实现“无接触出餐”,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维系了城市运转,更催生了新的经济生态。
文化基因的破圈生长 国家大剧院取消演出后,艺术家们开启“云剧场”每日直播;故宫博物院推出VR漫游系统,单日访问量超实体接待量10倍;潘家园古玩市场转型线上拍卖,成交额反超疫情前,更令人动容的是社区阳台音乐会、胡同里的邻里读书会,这些自发形成的文化空间,让北京特有的烟火气在特殊时期得以延续。
市井温情的特别绽放 封控期间的北京,展现出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力量,朝阳群众自发组建“购药帮帮团”,网约车司机成立“应急护送车队”,高校学生创建“课业辅导云平台”,在石景山封控小区,居民用灯光在楼宇间拼出“北京加油”;在大兴隔离点,医护人员在防护服上绘制京戏脸谱鼓舞患者,这些细微处的光亮,照见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
重启之后的深刻变革 当6月迎来解封时,北京已悄然完成多重升级:全市公共场所实现智能防疫系统全覆盖,医疗机构建成“平急结合”诊疗体系,企业普遍建立弹性工作制,更深远的是,市民养成的公筷分餐、线上办公等习惯,正在重塑城市生活方式,数据显示,解封后北京数字经济占比提升至43.3%,城市绿色出行率增长15%。
这段特殊经历如同精密CT扫描,既暴露了超大城市治理的难点,也彰显了北京特有的应变智慧,从元大都到现代国际都市,这座经历过无数风雨的城市再次证明:真正的坚韧不在于永不暂停,而在于每次暂停后都能焕新出发,当胡同里的槐花再次飘香,当长安街的车流重新奔涌,北京在疫情中淬炼出的城市精神,正化作面向未来的永恒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