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这座海拔3650米的雪域圣城,以她独特的方式筑起了生命的防线,在纯净的蓝天白云下,拉萨的防疫工作不仅是科学与病毒的较量,更是高原环境下人文关怀与坚韧精神的生动诠释。
高原上的科学防线
拉萨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其防疫工作面临着独特的挑战,高原缺氧环境下,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一旦发生疫情传播,风险更为严峻,面对这一现实,拉萨建立了符合高原特点的防疫体系。
布达拉宫广场上,身着传统藏装的防疫人员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手持消毒设备,用藏汉双语引导游客保持安全距离,在八廓街转经道上,古老的石板路被划分出清晰的通行区域,既保障了信众的宗教需求,又确保了防疫安全,这些细节背后,是防疫工作者对拉萨文化底蕴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拉萨防疫指挥部医学专家组成员多吉表示:“我们在制定防疫措施时,充分考虑了高原环境和藏族同胞的生活习惯,比如在核酸检测点设置吸氧区,为老年人开辟绿色通道,这些细节都体现了防疫工作的人性化考量。”
传统与现代的防疫智慧
在拉萨的防疫实践中,传统藏医智慧与现代医学实现了有机结合,各大医院在采用现代诊疗方案的同时,也充分发挥藏医药在增强免疫力方面的独特优势,藏药房里,防疫香囊、九味防瘟散等传统药物被分发给社区居民,成为一道辅助防线。
更令人感动的是,拉萨将社区防疫与藏族传统的“社区互助”文化相融合,在以藏族居民为主的老城区社区里,邻里间自发组成互助小组,帮助隔离家庭购买生活物资,照顾留守老人和儿童,这种源于藏族“帮邻”传统的互助精神,为冰冷的防疫工作注入了温暖的底色。
“我们社区的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用微信建了互助群,谁家有困难就在群里说一声,马上就有邻居响应。”城关区吉日街道的工作人员拉姆告诉记者,“这种自发形成的互助网络,比任何行政命令都更有效。”
困难面前的坚韧与创新
拉萨的防疫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今年8月,这座城市经历了疫情暴发以来最严峻的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医疗资源紧张、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相继浮现,但正是在困境中,拉萨人民的坚韧精神熠熠生辉。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拉萨创新性地推出了“流动核酸采样车”,穿梭在偏远的街巷,为行动不便的居民上门服务,志愿者们骑着电动车,载着生活物资,成为寂静街道上最动人的风景,这些因地制宜的创新举措,有效解决了高原城市地广人稀带来的防疫难题。
更值得一提的是,拉萨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发了藏汉双语防疫小程序,让不识汉字的藏族老人也能轻松获取防疫信息,这种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体现了拉萨防疫工作的深度与温度。
防疫中的文化守护
在严格的防疫措施下,拉萨并没有忘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即使在疫情最严峻时期,重要的宗教活动依然在严格控制人数和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得以延续,寺庙入口处,僧侣们耐心地为信众测量体温、检查健康码,古老的宗教传统与现代防疫要求实现了和谐共存。
大昭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我们采取了分时段预约参观、限制人流量等措施,既满足了信众的宗教需求,又确保了防疫安全,寺内还配备了完善的消毒设施,确保宗教活动的安全进行。”
从防疫看拉萨的未来
拉萨的防疫经验为高原城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宝贵借鉴,其融合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兼顾防控效率与人文关怀的做法,值得其他民族地区学习。
西藏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次仁认为:“拉萨的防疫工作证明,越是特殊时期,越需要尊重地域文化和民族习惯,这种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防疫思路,将对拉萨未来的城市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夜幕降临,布达拉宫的灯光依然璀璨,广场上,戴着口罩的市民保持着安全距离,享受着疫情中的片刻宁静,在这座离天空最近的城市,防疫不仅是一场对抗病毒的战斗,更是一次对城市治理能力和人文关怀的全面检验,拉萨用她的坚守与智慧,向世界展示了高原圣城的韧性与温度。
疫情终将过去,而拉萨在防疫中凝聚的精神力量,将如同喜马拉雅山脉一样,永远屹立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守护着这座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