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南昌这座英雄城的宁静,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快速扩散,南昌市果断按下“暂停键”,实施全域封控管理,街道空了,商场关了,地铁停了,但这座城市的脉搏并未停止跳动,在寂静的表象下,是无数普通人用坚守与奉献编织的温情网络,是政策与人性交织的复杂图景,更是一座千年古城在危机中淬炼的坚韧底色。
封城决策:以速度回应挑战
疫情初现时,南昌的应对堪称“闪电战”,3月17日,南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对全市所有县区实施临时封控,要求“人员不出不进、企业居家办公、学校线上教学”,这一决策的背后,是此前西安、上海等地的经验教训——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要求防控必须跑在病毒前面。
封城首日,南昌市民的朋友圈被两幅画面占据:一是空旷的八一大桥和滕王阁景区,二是超市里有序采购物资的长队,政府同步启动保供预案,通过“线上下单+社区配送”模式,确保粮油菜品不断档,一位社区干部在采访中坦言:“我们提前统计了独居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的名单,封城不仅要防住病毒,更要守住人心。”
微观现场:凡人微光,照亮“孤岛”
封城期间,南昌的街头巷尾涌现出无数“逆行者”。
- “摆渡人”司机:的哥刘师傅主动加入应急车队,免费接送血透患者就医,他的车上总备着口罩和消毒液,他说:“这座城市需要轮子转动起来。”
- “楼长”的笔记本:在红谷滩某小区,退休教师王阿姨担任楼长,她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邻居的需求:301室需要降压药,502室的孩子缺打印纸……她笑称:“这本子比当年备课的教案还厚。”
- “云端课堂”的烟火气:南昌大学的化学老师把厨房变实验室,用食用油和洗洁精演示表面张力;小学生们的体育课是阳台跳绳比赛,教育在方寸屏幕间延续,也抚平了家长们的焦虑。
经济阵痛与创新破局
封城对南昌经济的冲击直观而残酷:餐饮业营业额暴跌70%,线下零售几乎归零,但危机也催生了“极限创新”:
- 菜市场的“数字突围”:南昌深圳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连夜开发小程序,让菜贩变身“主播”,在线讲解蔬菜产地和保存方法,日均订单突破3万。
- 制造业的“闭环生产”:江铃汽车集团将5000名工人安置在厂区宿舍,在核酸检测每日一检的保障下,救护车生产线从未停摆。
- 文旅业的“云上自救”:滕王阁景区推出VR漫游,海昏侯博物馆的线上直播吸引百万人围观,文化IP在虚拟空间重获生机。
反思与启示:封城之后的城市韧性
4月10日,南昌逐步解封,回顾这24天,许多经验值得深思:
- 精准防控需要更智慧的工具:后期南昌推广“核酸采样电子地图”,通过人流热力图避免聚集,技术赋能成为精准防控的关键。
- 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必须畅通:社区网格员与物业、志愿者的协同效率,直接决定封控期间民生保障的水平。
- 心理援助不应缺席:南昌市心理援助热线在封城期间接听量增长3倍,重大公共事件中的精神健康支持体系亟待完善。
在伤痕中生长出新的力量
解封当天的清晨,赣江畔有人拍下这样的画面:一位老人提着鸟笼缓缓走过八一广场,晨光中传来久违的南昌话:“恰了啵?(吃了吗)”
封城的记忆终将褪色,但有些东西已沉淀为城市基因——对规则的敬畏、对邻里的信任、对无常的坦然,正如一位市民在微博所写:“我们失去了春天,却学会了如何共同面对寒冬。”这场“战疫”没有英雄史诗,只有平凡人的微光汇成星河,照亮了英雄城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