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季,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引发的新一轮新冠疫情,成为中国疫情防控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这场主要由德尔塔变异株引起的疫情,在疫苗接种工作全面推进的背景下爆发,自然引发了一个核心问题:南京疫情到底打了什么疫苗?这些疫苗在真实世界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南京疫情中的疫苗使用背景
南京疫情期间,中国主要使用的是三种技术路线的疫苗:国药集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灭活疫苗(BBIBP-CorV)、北京科兴中维的灭活疫苗(CoronaVac),以及少量腺病毒载体疫苗(康希诺生物),国药和科兴的灭活疫苗是南京市乃至全国当时接种的主力军。
根据江苏省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7月底疫情暴发时,南京市已有超过80%的常住人口完成了至少一剂次接种,全程接种率也达到了较高水平,这意味着大部分南京市民在疫情来袭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免疫基础。
疫苗有效性在德尔塔变异株面前的真实表现
德尔塔变异株以其更强的传染性和一定的免疫逃逸能力,对现有疫苗构成了严峻挑战,南京疫情中的真实世界数据为我们提供了重要观察窗口。
数据显示,接种疫苗后感染新冠病毒的突破性病例在南京疫情中确实存在,但疫苗的保护作用依然明显,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一项研究指出,完成全程接种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降低了约70%-80%,更重要的是,疫苗接种显著降低了病亡率——南京疫情中绝大多数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在未接种疫苗或未完成全程接种的人群中。
这一结果与全球多个研究结论一致:面对变异株,现有疫苗预防感染的能力可能有所下降,但预防重症和死亡的保护力仍然较为持久和强大。
不同疫苗品牌的保护效果差异
当时南京市民接种的主要是国药和科兴的灭活疫苗,真实世界研究显示,两种灭活疫苗对德尔塔株的整体保护效力相近,在预防有症状感染方面约为50%-60%,而在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则高达8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已有研究开始探讨异源接种(混打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的效果,一些初步数据显示,灭活疫苗基础上加强腺病毒载体疫苗或mRNA疫苗,可能诱导更强、更广泛的免疫反应,这为后续中国的加强免疫策略提供了参考。
南京疫情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疫苗接种策略?
南京疫情是中国首次大规模面对德尔塔变异株的挑战,它暴露了单一灭活疫苗在面对高度变异病毒时的局限性,也验证了疫苗在防重症、降死亡方面的核心价值。
这一疫情直接推动了中国疫苗接种策略的多个重要调整:加速了全民加强针接种的进程,特别是针对高风险人群;促进了不同技术路线疫苗的混合接种研究与应用;第三,凸显了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接种的紧迫性,此后中国大幅提高了老年群体的接种率。
从南京疫情看疫苗在疫情防控中的定位
南京疫情告诉我们,疫苗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工具,但并非万能解药,疫苗可以大大降低医疗系统被击穿的风险,但无法完全阻断病毒传播,正因为如此,南京疫情期间仍需要采取核酸检测、流调溯源、区域封控等综合措施。
这一认识对后续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促使中国形成了“疫苗接种+非药物干预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既不过度依赖疫苗,也不忽视疫苗的基础性保护作用。
启示与展望
南京疫情已经过去,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仍在继续,它证明了中国当时使用的主要疫苗在真实世界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特别是防重症、降死亡的核心价值,它也提示我们,疫苗研发需要与时俱进,针对新变异株的疫苗研发应持续进行。
我们可能需要定期接种新冠疫苗,就像接种流感疫苗一样,疫苗评价标准也应更加多元化,不仅要看抗体水平,还要关注细胞免疫、免疫持久性、对不同变异株的交叉保护能力等指标。
南京疫情不是中国抗疫的终点,而是一个促使我们更科学、更理性看待疫苗作用的转折点,在新冠病毒不断变异的背景下,疫苗仍然是我们最重要的防护手段之一,但如何科学使用这一工具,需要基于真实世界证据不断调整和优化,这场疫情告诉我们,建立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比单纯依赖任何单一技术都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