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香坊区某小区核酸检测点前,居民们保持一米间距有序排队,他们呼出的白气在零下二十度的空气中凝结。
“请出示健康码,保持间距!”防疫人员的声音在寒风中格外清晰,黑龙江省卫健委通报,截至11月20日24时,全省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例,无症状感染者28例。
这已是黑龙江省连续第9天保持个位数新增确诊病例,但无症状感染者数量仍提醒人们疫情尚未完全平息。
01 疫情数字背后,黑龙江防控处于关键阶段
最新疫情通报显示,黑龙江省当前疫情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新增3例确诊病例中,2例在哈尔滨香坊区,1例在南岗区。
28例无症状感染者中,哈尔滨市25例,绥化市2例,大庆市1例,全省现有本土确诊病例48例,无症状感染者326例,防控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
从传播链来看,本轮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涉及场所包括超市、餐馆和居民小区,流调发现,多数病例与外地输入相关,冬季人员室内聚集增加加剧了传播风险。
省疾控中心专家表示:“寒冷天气下,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延长,加之人们多在室内活动,增加了防控难度。”
02 寒地抗疫,黑龙江面临独特挑战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严寒气候给疫情防控带来特殊挑战,平均气温零下20度的环境中,防疫人员需克服极大困难。
“面屏上全是霜,手消毒液都结冰了。”一位在户外采样的护士描述道,极寒条件下,核酸检测点不得不设置在临时帐篷或移动车辆内,并配备取暖设备。
省卫健委负责人表示:“我们为各检测点配备了暖宝、加热鞋垫等保暖物资,实行工作人员轮岗制,确保防疫人员健康安全。”
冬季也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普通感冒、流感与新冠肺炎症状相似,增加了筛查难度,各大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量较平日增加30%以上。
03 精准防控,黑龙江采取差异化策略
面对疫情,黑龙江省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全域封锁策略,而是实施精准防控,将区县划分为高、中、低风险区域,采取差异化措施。
高风险区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中风险区落实“人不出区、错峰取物”,低风险区强化“个人防护、避免聚集”。
哈尔滨市已完成三轮全员核酸检测,检测量超过2000万人次,大庆市、绥化市等地区也根据疫情情况开展了重点区域筛查。
“我们发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仍然是控制疫情最有效的手段。”黑龙江省疫情防控指挥部负责人强调。
04 保障民生,寒地防疫中的温度
在严格防疫的同时,黑龙江各地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工作,哈尔滨市组织了超过5000人的社区服务队伍,负责物资配送、就医协助等服务工作。

针对老年人、孕产妇、危重症患者等特殊群体,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及时就医,各大商超增加了库存,线上订单配送量比平时增加了两倍。
“虽然疫情带来了不便,但基本生活没有受到影响,每天都能买到新鲜蔬菜。”哈尔滨市香坊区居民刘女士表示。
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做好线上教学准备,实现“停课不停学”,对于贫困学生,提供流量补助和终端设备支持,确保教育公平。

05 疫苗接种,建立免疫屏障的步伐
疫苗接种是防控疫情的重要手段,黑龙江省持续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重点是老年人接种和加强针接种。
截至11月19日,全省完成全程接种人数达3125万人,加强免疫接种人数达1658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率已达87.5%。
“我们组织了流动接种队,深入社区和乡村,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接种服务。”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负责人介绍。

下一步,黑龙江省将重点推进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优先保障医护人员、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等高风险群体。
哈尔滨中央大街上,行人明显减少,但不时可见外卖骑手穿梭往来,药店窗口贴着“口罩、消毒液供应充足”的告示,超市货架上蔬菜水果琳琅满目。
疫情防控与日常生活仍在寻找平衡点,居民们通过微信群订购生活物资,社区工作者统计需求后统一采购分发。
黑龙江的寒地抗疫故事,每天都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