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坤澳瑞特 汽车 南京疫情下的镇江路,一条街道的坚守与温情记忆

南京疫情下的镇江路,一条街道的坚守与温情记忆

2021年夏天,南京突发新冠疫情,禄口机场的输入性病例让这座历史名城瞬间成为全国焦点,在紧张的防控网络中,一条名为“镇江路”的街道,虽不似新街口那般繁华,却以其独特的韧性和温情,成为了南京抗疫图景中一个缩影,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却处处可见普通人的坚守与互助,记录下一段段值得铭记的时光。

南京疫情下的镇江路,一条街道的坚守与温情记忆

镇江路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北起山西路,南至北京西路,全长不过一公里左右,两旁梧桐成荫,老小区林立,沿街遍布小吃店、便利店和社区服务中心,平日里,这里充满市井烟火气:清晨的早餐摊飘着油条香,午后的老人们坐在树下闲聊,夜晚的灯光映照着匆匆归家的行人,疫情打破了这份宁静,7月下旬,南京启动全员核酸检测,镇江路社区被划为防控重点区域,一夜之间,街道上多了警戒线、测温点和穿着防护服的“大白”,商铺陆续关闭,只留下少数超市和药店营业;往常喧闹的菜市场变得冷清,取而代之的是志愿者推着小车配送物资的身影。

疫情初期,恐慌情绪在镇江路蔓延,社区工作人员回忆,第一天核酸检测时,居民排起长队,有人抱怨等待太久,有人担心交叉感染,但很快,秩序在协作中建立起来,社区网格员王阿姨每天拿着喇叭在街上巡逻,用南京方言喊着“戴好口罩,保持距离”;年轻党员组成突击队,帮助老人登记健康码;沿街的“老张理发店”主动腾出空间,作为临时物资存放点,这些细微之举,像一缕缕阳光,驱散了阴霾,一位居民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走在镇江路上,看到‘大白’们汗流浃背地工作,突然觉得这条熟悉的街道变得陌生又温暖。”

镇江路的抗疫故事,离不开普通人的无私奉献,李师傅是街角一家面馆的老板,疫情后他主动关店,加入志愿者队伍,每天骑着电动车为隔离家庭送菜,他说:“咱这店小,但街坊邻居都熟,能帮一点是一点。”他的面馆虽暂停营业,却成了社区的“情报站”,人们通过微信群向他反馈需求,镇江路小学的老师们转型线上教学,还组织学生绘制抗疫海报,贴在街道宣传栏上,稚嫩的画笔下,“南京加油”的字样格外醒目,这些点滴努力,让镇江路在物理隔离中,反而拉近了心灵的距离。

疫情也暴露了城市治理的细节问题,镇江路老小区多,不少楼栋没有电梯,高龄老人出行不便,社区通过摸排,为80岁以上独居老人建立专属档案,志愿者每日上门测体温、送药品,一位姓陈的奶奶感动地说:“这些孩子比自家儿女还贴心。”沿街小商户面临生存压力,社区联合银行推出小额贷款绿色通道,帮助“刘记五金店”等老店渡过难关,这些举措不仅缓解了疫情冲击,更深化了邻里信任。

随着南京疫情逐步控制,镇江路慢慢恢复生机,8月底,核酸检测点撤除,商铺重新开业,街上又响起了孩子的笑声,但变化已然留下:许多居民养成了随身带消毒液的习惯,社区建起了永久性的健康驿站,志愿者团队被纳入应急体系,一位长期研究城市社会的学者评价说:“镇江路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基层社区在危机中的韧性——它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勇敢和善良编织而成。”

漫步在镇江路上,梧桐叶依旧沙沙作响,早餐摊的烟火气重新升腾,疫情终将过去,但这段记忆会长存于人们心中:它让一条平凡的街道,在特殊时期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南京疫情下的镇江路,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在挑战面前,个体的微光汇聚成星河,照亮前行的路,这或许正是中国无数社区的真实写照:危机来临时,我们从未独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ukunart.com/qiche/17772.html

作者: admin

擅长以细腻笔触描绘现代人情感困境/以独特视角解读科技人文交叉领域
下一篇
http://zhukunart.com/zb_users/upload/2025/10/20251014100010176040721041128.jpg

海南海口疫情通报,最新情况与防控措施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