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确认新冠病毒“人传人”的那一刻,武汉的天空仿佛骤然阴沉,而在此之前的72小时——1月18日,国家卫健委派出的专家组刚刚结束武汉考察,对外宣称“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疫情可控”,这被耽误的三天,成为武汉疫情中最令人痛心的转折点,也成为中国公共卫生史上无法抹去的一页记忆。
那是一个信息与责任交织的寒冬,1月17日至18日,高级别专家组在武汉考察,走访金银潭医院、武汉市疾控中心,查阅病例资料,与一线医务人员交流,所有的证据都在指向同一个结论:病毒正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一线医生的警告、家庭聚集性病例的涌现、医护感染的出现,这些信号如同暗夜中的烽火,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1月18日晚,专家组离开武汉,次日,武汉百步亭社区照常举办“万家宴”,四万余家庭参与;湖北省两会如期召开;武汉卫健委通报新增病例17例,仍称“不排除有限人传人”,一切看起来都在掌控之中,而病毒正借着这份虚假的安宁悄然扩散。
为什么知情者选择了沉默?在那个关键的节点,一种无形的力量压制了真相的传播,或许是因为春节临近,维稳思维压倒了科学判断;或许是官僚体系的层层审批延误了关键决策;或许是专家们自身也陷入了“再观察一下”的侥幸心理,无论是哪种原因,结果都是一样的:预警被延迟,行动被搁置,机会被错过。
这被耽误的72小时,对武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感染人数从几十跃升至几百,意味着防控窗口期的彻底丧失,意味着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仍在不断输出病例,后来有模型分析显示,如果提前三天采取封城等强力措施,武汉的感染人数可能减少三分之二,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成千上万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在那些沉默的专家中,有一位备受尊敬的院士,他拥有丰富的学术资历,头顶无数光环,本应是那个站出来说出真相的人,在科学良知与现实压力之间,他选择了后者,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一个系统的选择——一个将政治正确置于人民健康之上的系统,一个让专家沦为官僚附庸的系统。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中国的专家在关键时刻失声?是过度行政化的科研管理体制,让专家们习惯了看领导脸色而非遵循科学?是“报喜不报忧”的官场文化,让负面信息成为不可触碰的禁区?还是缺乏对吹哨人的制度性保护,让说真话者面临不可承受的风险?
这位院士的沉默,反映的是中国科技界更深层次的困境:当科学精神遭遇权力意志,当专业判断触碰政治红线,太多本应守护真理的头脑选择了妥协,这不是个人的道德瑕疵,而是制度的系统性缺陷。
三年过去,武汉已经重生,但那段被耽误的历史不应被遗忘,它提醒我们,在未来的公共卫生危机中,我们需要建立怎样的机制来保障专家的独立发声权?如何让科学判断不受非专业因素的干扰?怎样让真相能够畅通无阻地直达决策高层?
被耽误的72小时,是武汉之殇,更是中国之痛,它告诉我们,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最危险的病毒不是冠状病毒,而是隐瞒与拖延的文化病毒,只有彻底治愈后者,我们才能真正告别那样的至暗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