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广西南宁抗疫纪实:风雨同舟筑防线,精准施策护绿城》
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持续蔓延,中国各地以“动态清零”为总方针,织密筑牢公共卫生防线,广西南宁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城市,其疫情应对工作备受关注,回顾这一年,南宁的疫情形势总体可控,但局部波动不断,通过科学防控、全民参与和区域协作,交出了一份兼具力度与温度的“抗疫答卷”。
全年疫情概况:平稳中有波澜,防控常态化
2021年,南宁市共报告本土确诊病例十余例,无症状感染者数十例,疫情呈现“零星散发、快速扑灭”的特点,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 年初冬春防控期:受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外溢影响,南宁在1-2月出现个别输入性病例,均通过闭环管理及时控制,未引发社区传播。
- 暑期Delta变异株挑战:7-8月,与相邻的广西边境城市防城港关联病例引发小范围传播,南宁迅速启动应急机制,通过流调溯源和区域核酸筛查,一周内切断传播链。
- 年末奥密克戎应对预备:面对全球新变异株威胁,南宁提前升级口岸防控,加强冷链物流监管,为可能出现的疫情做足准备。
全年无大规模暴发,但防控压力始终存在,尤其是作为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涉外防控任务艰巨。
防控措施:精准施策与科技赋能
南宁的抗疫策略凸显“快、准、柔”三大特点:
- 快速响应机制:建立“1小时响应、4小时管控、24小时清零”工作流程,确保病例发现后立即隔离、轨迹溯源、区域封控,8月某区发现密接者后,2小时内完成小区临时管控,4小时完成首轮核酸采样。
- 精准划分风险区:避免“一刀切”,按楼栋、单元划定中高风险区,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青秀区某商圈因关联病例暂停营业3天后,经环境消杀和人员检测迅速复工。
- 科技支撑防控网:推行“智慧防疫”平台,整合健康码、行程卡、核酸检测结果,实现“一码通城”;在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启用AI测温仪和行李自动消杀系统,提升口岸检疫效率。
民生保障与社会协同:以人为本显温度
在严格防控的同时,南宁注重人文关怀与生活保障:
- 生活物资“不断供”:封控区实行“线上订单+社区配送”模式,组织志愿者为独居老人、孕产妇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疫情期间,全市大型商超库存充足,价格波动控制在5%以内。
- 医疗通道“不打烊”:设立黄码医院专接涉疫患者,普通医院推行分时段预约就诊,确保急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 公众参与“不缺位”:市民自觉佩戴口罩、接种疫苗,全年新冠疫苗接种率超90%,构筑起免疫屏障,民间志愿者组织协助开展测温、宣传等工作,形成群防群治合力。
经济社会的韧性:统筹防控与发展
面对疫情冲击,南宁坚持“两手抓、两不误”:
- 稳经济政策发力:推出减税降费、金融纾困等举措,重点扶持旅游、餐饮等受影响行业,2021年南宁GDP仍保持6%以上增长,跨境电商、数字经济逆势上扬。
- 重大活动稳妥推进: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参会人数受限但成果丰硕,签约额同比增幅达7%。
- 边境防控筑牢防线:依托“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联防机制,严格管控边境口岸,打击非法出入境,守好祖国“南大门”。
反思与启示:危机中育新机
2021年南宁抗疫的经验表明:
- 预防优于补救:早期预警和常态化核酸检测能有效降低暴发风险; 2 柔性管理是关键:精准防控减少社会成本,避免过度防疫;
- 公共卫生体系需持续强化:疫情暴露了基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南宁随后加速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建和远程医疗覆盖。
回望2021年,南宁用科学决策、社会协同和人民守望,在疫情大考中坚守了城市安全与民生底线,这座“绿城”不仅以满目葱茏展现生态之美,更以众志成城彰显文明之光,南宁的抗疫经验将继续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