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新冠疫情反复冲击着中国多个城市,郑州和福州作为重要省会城市,其商业生态备受关注,郑州商场在疫情中经历了怎样的挑战与转型?福州商场是否已恢复正常营业?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民生消费,更折射出中国城市商业的韧性与复苏路径,本文将结合两地疫情政策、商业动态和市民生活,深度剖析这一话题。
郑州商场:疫情下的“暂停”与“重启”
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其商场曾是人群熙攘的商业地标,疫情多次让这座城市按下“暂停键”,2022年5月、10月和11月,郑州因本土疫情暴发,部分区域实行静态管理,商场、购物中心被迫限流或关闭,以正弘城、丹尼斯大卫城等大型商场为例,它们一度仅支持线上配送,线下客流锐减九成以上。
挑战与应对:从线下到“云购物”
疫情让郑州商场面临生存压力,租金、人力成本高企;消费者习惯向线上迁移,为应对困境,商场快速转型:推出“直播带货”“社群团购”等模式,联合品牌方发放消费券,刺激本地消费,郑州万象城通过小程序实现“无接触购物”,单日线上订单量突破万笔,这些创新不仅缓解了短期压力,还为未来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政策支持与复苏信号
随着防控措施优化,郑州商场逐步复苏,2022年12月后,郑州落实“新十条”政策,取消大规模核酸和场所码查验,商场客流明显回升,元旦期间,部分商场日均客流恢复至疫情前八成,政府还通过发放消费券、减免税收等方式助力商业回暖,但完全复苏仍需时间,部分中小商户因资金链断裂而退出市场,折射出实体经济的阵痛。
市民心态:从谨慎到逐步适应
疫情改变了郑州人的消费观念,更多市民倾向“理性购物”,注重健康和安全,商场也加强消杀、通风措施,引入智能测温设备,以重建公众信心,一位郑州消费者表示:“现在逛商场会更关注人流量和防护,但线下体验的社交需求无法被完全替代。”
福州商场:疫情中的“开门”与“防控”平衡
福州作为东南沿海重要城市,疫情总体可控,但零星散发案例仍影响商业运营,许多网友关心“福州商场有开门吗”?答案是:目前福州商场基本正常营业,但需遵守动态防控政策。
营业现状:限流下的有序开放
2023年以来,福州未经历大规模封控,主要商场如东百中心、泰禾广场等均保持营业,当地根据疫情风险等级调整措施:2022年3月福州出现本土病例时,部分商场暂停堂食、缩短营业时间;进入低风险期后,迅速恢复常态,并通过“数字哨兵”系统核验健康码,确保安全。
差异化策略:本地消费与文旅融合
福州商场更注重“本地化”运营,推出闽菜美食节、非遗文化市集,吸引周边居民,结合福州“文旅经济”优势,一些商场与三坊七巷等景点联动,打造消费新场景,这种策略在疫情期间有效稳定了客源,2023年春节假期,福州重点商场销售额同比增长15%。
未来挑战:供应链与消费信心
尽管福州商场整体运行平稳,但疫情导致的全球供应链问题仍带来影响,部分进口品牌货源延迟,服装、电子产品等品类库存紧张,消费者对聚集性场所的顾虑依然存在,如何持续提振信心成为关键。
郑州与福州对比:商业韧性的启示
两座城市的商场生态,反映了中国城市在疫情下的不同应对模式,郑州经历“冲击-转型-复苏”的曲折路径,凸显韧性;福州则以“预防-适应-稳定”为主,体现灵活性,共同点在于:数字化升级、政策支持与本地化运营成为破局关键。
对于消费者而言,无论郑州还是福州,商场不仅是购物场所,更是城市活力的象征,疫情终将过去,但商业模式的变革已不可逆:线上线下融合、健康消费理念、个性化服务将成为未来主流。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疫情下的郑州商场,正从阵痛中重生;福州的商场,则在开放中谨慎前行,两地经验表明,中国商业的韧性源于创新与适应,对于“福州有开门吗”这样的问题,答案不仅是“是”,更意味着一种新常态的到来——在防控与发展的平衡中,城市商业正书写着自己的复苏故事。
(注:本文数据截至2023年10月,基于公开报道和政策梳理,均为原创分析,具体营业情况请以当地最新通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