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其商业格局正经历一场悄然而深刻的变革,曾经人声鼎沸的商场,如今不少陷入停业或转型的困境,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城市发展、消费习惯变迁与商业模式迭代交织下的必然结果,呼和浩特商场停业潮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实体商业的挑战,更是一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商业生态的重塑与探索。
停业潮的现实图景:从传统商圈到冷清门店
呼和浩特的传统商圈,如中山西路、新华大街等,曾以百货大楼和大型购物中心为核心,承载着市民的消费记忆,随着维多利国际广场、民族商场等部分老牌商场的停业或缩减规模,这些区域的商业活力明显减弱,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呼和浩特已有超过10家大型商场宣布停业或调整经营模式,其中不乏运营超过20年的地标性商业体。
这些商场的停业,表面看是受疫情影响或经营不善,但深层次原因更为复杂,商业体量过剩与同质化竞争加剧了市场淘汰,呼和浩特市区人均商业面积已接近一线城市水平,但消费人口增长缓慢,导致“僧多粥少”的局面,老旧商场设施落后、业态单一,难以满足年轻消费者对体验式、个性化消费的需求,部分停业商场仍以传统零售为主,缺乏餐饮、娱乐、文化等多元业态的支撑,最终在竞争中失去吸引力。
转型阵痛:商业生态的结构性矛盾
商场停业潮的背后,是呼和浩特商业生态面临的多重结构性矛盾,城市多中心化发展稀释了传统商圈的客流,随着呼和浩特“东优南拓”战略的推进,赛罕区、如意开发区等新兴区域崛起,配套商业分流了核心城区的消费潜力,电商与本地生活平台的冲击不可忽视,呼和浩特网民规模已突破300万,线上购物、社区团购等模式逐渐渗透至日常消费,尤其是服装、家电等标准化商品,线下商场逐渐沦为“试衣间”。
运营成本高企与消费动力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商场租金、人力成本逐年上涨,但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有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呼和浩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增长5.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收入预期不稳的背景下,市民更倾向于理性消费,进一步挤压了实体商场的利润空间。
破局之道:从“商业空间”到“生活场景”的重构
面对挑战,呼和浩特的商业转型已刻不容缓,停业并非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一些商场通过业态创新与定位调整,找到了突围路径,振华广场引入沉浸式娱乐、亲子互动项目,将购物中心升级为家庭消费目的地;海亮广场聚焦“夜经济”,打造餐饮街区与文创市集,吸引年轻客群,这些案例表明,实体商业的未来在于从“卖商品”转向“卖体验”,构建社交化、场景化的消费空间。
政策引导与城市更新需同步发力,呼和浩特政府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提出,支持传统商场改造为智慧商圈、文创园区或社区服务中心,原民族商场部分区域转型为非遗文化展示中心,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注入了新业态,推动商旅文融合也是关键,依托呼和浩特的草原文化、昭君文化等资源,商场可结合旅游线路设计特色消费场景,如蒙餐美食节、民族手工艺市集等,吸引外地游客与本地居民共同参与。
区域枢纽与绿色商业的机遇
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呼和浩特的商业发展需放眼更广阔的视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城市可借助区位优势,发展跨境商贸与物流枢纽经济,构建进口商品直销中心或欧亚特色商品集散地,为商场注入国际化元素,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新趋势,呼和浩特正在推进“绿色商场”创建,鼓励商场采用节能技术、推广本地农畜产品,这既符合生态优先的政策导向,也能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呼和浩特商场停业潮,是城市商业进化中的一场阵痛,也是重构与创新的契机,从盲目扩张到精细运营,从单一零售到多元生态,呼和浩特的商业未来必将更贴近市民的真实需求,唯有主动拥抱变化,才能在变革中孕育新生,让商场不再是冰冷的交易场所,而成为承载城市温度与活力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