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允许进入吗?”这个简单的问题背后,折射出疫情后中国高校校园管理政策的深刻变迁与公众心态的微妙变化。
曾几何时,中国高校普遍向社会敞开怀抱,大学校园不仅是求知殿堂,更是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疫情期间严格的封闭管理政策改变了这一切,随着疫情过去,高校是否应该重新开放,如何开放,已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
作为中国顶尖学府之一,南京大学的校园开放政策自然备受关注,南京大学已在一定条件下向公众开放校园访问,但采取了预约制等管理措施,这一做法实际上代表了当下许多高校的折中选择——既不完全封闭,也不无条件开放,而是在有序管理的前提下实现有限度的开放。
高校校园是否应该开放?这个问题引发了两方面的思考,从公众角度看,大学特别是公立大学,其资源具有公共属性,美丽的校园环境、丰富的图书馆藏、浓厚的学术氛围,都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完全将公众拒之门外,无疑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许多市民怀念曾经在校园里散步、在图书馆阅览、在大学食堂就餐的日子,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在无形中架起了大学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从学校管理角度,完全无限制的开放也确实带来了诸多问题,校园安全、教学秩序、设施维护等方面都面临挑战,过量游客的涌入可能干扰正常的教学科研环境,增加管理成本,甚至引发安全问题,这也是许多高校在开放问题上持谨慎态度的现实考量。
南京大学采取的预约制开放,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平衡——既满足公众对高校资源的合理需求,又确保校园秩序与安全不受严重影响,这种模式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访客流量的调控与管理,不失为当下条件下的理性选择。
但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高校的开放不应仅仅停留在物理空间的准入上,更应体现在学术资源、文化活动的共享上,一所真正开放的大学,应当是知识与思想自由流动的场所,是与社会深度互动的平台,南京大学作为百年名校,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资源,如何更好地惠及社会,或许是比校门开合更值得探讨的命题。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高校校园开放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大学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位,在现代社会,大学已不再是孤立的象牙塔,而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知识创新基地,适度的开放与交流,对大学自身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它有助于增强大学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术成果转化,丰富校园文化多样性。
对于想要参观南京大学的公众而言,理解并尊重学校的管理规定至关重要,遵守预约制度,在参观时保持安静、不干扰教学秩序,爱护校园设施,这些文明参观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大学开放政策的支持。
随着管理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手段的进步,我们有理由期待高校会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开放模式,或许有一天,高校能够在保障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实现更加灵活、便捷的开放,让大学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社会精神家园。
当人们再次询问“南京大学允许进入吗”时,我们期望答案不仅仅是“可以”,而是“欢迎”——欢迎来到这个知识与思想自由流动的场所,感受学术的魅力,参与文化的交流,共同构筑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