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对口援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实践,天津对口援建甘肃,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支援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典范,不仅承载着国家战略的使命,更演绎着一场跨越千里的“山海情”,自2010年国家明确天津市对口支援甘肃省以来,这场跨越黄河与渤海的协作已持续十余年,从单向输血到双向共赢,从扶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津陇携手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时代乐章。
援建背景:国家战略与地域互补的必然选择
天津与甘肃的对口援建关系,源于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曾面临脱贫攻坚、生态保护、基础设施薄弱等多重挑战;而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和改革开放前沿,拥有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两地资源禀赋差异巨大,却恰恰构成了互补合作的基石,通过对口援建,天津将发展势能向甘肃辐射,助力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同时拓展自身发展腹地,实现“东西联动、山海共济”。
多维实践:从产业赋能到民生暖流
天津对甘肃的援建绝非简单“给钱给物”,而是聚焦“精准可持续”,在产业、教育、医疗、生态等领域深耕细作。
产业造血:激活内生动力
天津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帮助甘肃培育特色经济,在定西、陇南、甘南等地,天津援建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冷链物流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厂,将甘肃的土豆、中药材、牛羊肉等特产通过天津港口销往全国乃至全球,天津食品集团在甘肃投资建设的“津陇百丰”现代农业园,引入智能温室技术,带动当地农户发展高原夏菜种植,亩均收入提升300%,天津自贸区的政策红利延伸至甘肃,鼓励企业“东部研发+甘肃制造”,推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落地,为甘肃注入持续发展动能。
民生改善:筑牢幸福基石
教育和医疗是援建的重点领域,天津累计投入超20亿元,在甘肃援建中小学校舍、职教中心和远程教育平台,并派遣优秀教师“组团式”支教,帮助甘肃青年掌握职业技能,在医疗方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等与甘肃多地医院建立结对关系,开展专家巡诊、设备捐赠和人才培训,让甘肃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危房改造等项目显著改善了民生底线,尤其在2020年甘肃脱贫攻坚战中,天津援建项目覆盖最后一批贫困县,助力近百万人口脱贫。
生态协同:绿色发展的长远布局
甘肃生态脆弱,天津将“绿水青山”理念融入援建,在祁连山生态修复、黄河流域治理中,天津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帮助甘肃发展节水农业和清洁能源,2022年,两地合作建设的“津陇光伏扶贫电站”并网发电,既保护了生态,又为村民带来稳定收入。
机制创新:从“单向援助”到“双向赋能”
天津援建甘肃的独特之处在于探索市场化协作机制,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天津鼓励国企、民企赴甘投资,并搭建“津企陇上行”等对接平台,十年间签约项目超300个,投资额逾千亿元,甘肃为天津提供清洁能源和生态屏障,实现资源互换,近年来,两地还共建“飞地经济”园区,如天津经开区在兰州新区的合作项目,成为产业转移的枢纽。
成果与启示:山海之间的共富答卷
截至2023年,天津累计向甘肃投入财政援助资金超百亿元,实施项目2000余个,培训干部人才数万人次,助力甘肃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20%降至零,更重要的是,援建塑造了“津陇模式”——以民生为本、产业为根、机制为魂,为全国对口协作提供经验,2021年,国家乡村振兴局将津陇协作列为典型案例,强调其“扶志扶智”的长效性。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随着中国迈向共同富裕,津陇协作进入新阶段,两地将在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碳汇交易等领域深化合作,天津的人工智能、港口物流优势与甘肃的“一带一路”区位、文化旅游资源结合,有望打造“东部研发+西部应用”“天津港口+甘肃货源”的新格局,援建重点将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防止返贫和乡村振兴,助力甘肃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天津与甘肃,一海一山,却因对口援建结为命运共同体,这场跨越1200公里的携手,不仅是资源的流动,更是情感的凝聚和希望的播种,正如甘肃群众所言:“天津的亲人们来了,我们的日子亮了。”在新时代征程上,津陇情深将继续书写东西部协作的壮丽诗篇,证明山海虽远,同心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