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武汉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因新冠病毒的突袭按下暂停键,在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的防控挑战中,七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科学家的责任与医者的仁心,在抗疫最前沿构筑起一道特殊的防线,他们的身影贯穿疫情研判、临床救治、科研攻关全过程,用专业与勇气书写了中国抗疫史诗中最具分量的篇章。
钟南山:逆行者的科学预警
84岁的钟南山院士在疫情初期临危受命,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于2020年1月18日夜驰武汉,通过实地调研确认“人传人”现象后,他在1月20日向全国发出关键预警,为防控策略调整争取到宝贵窗口期,在汉口医院重症病房,他蹲身查看患者胸片的画面被镜头定格,成为“院士在一线”的经典注脚,其团队研发的IgM抗体检测试剂盒,将确诊时间缩短至15分钟,极大提升了早期诊断效率。
李兰娟:封关建议的提出者与治疗探索者
73岁的李兰娟院士在1月22日向国家建议“武汉封城”,这一重大决策被学界视为阻断疫情扩散的关键举措,她带领浙大附一院团队驻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首创“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对重症患者推行人工肝治疗,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团队通过大数据追踪揭示病毒传播链,为精准防控提供模型支持,在ICU连续工作12小时后脱下防护服的面部压痕,成为2020年最动人的科学面孔之一。
张伯礼:中医方案的现代实践
72岁的张伯礼院士在武汉方舱医院推动中医药全程介入,主持的“三药三方”临床研究覆盖超万例病例,江夏方舱医院收治的564名患者实现零转重、零复阳,其撰写的《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术后带病坚守岗位时,他笑称“把胆留在武汉”的豁达,彰显了科学家的人文情怀。
王辰:方舱医院的战略设计
2月3日抵汉的王辰院士首次提出“方舱医院”构想,三日内首批4000张床位投入使用,这一创新模式累计收治1.2万名轻症患者,成功破解“收治难”困局,作为呼吸病学专家,他同步组织瑞德西韦等药物临床试验,其发表的《柳叶刀》论文为全球用药提供循证依据。
陈薇:疫苗研发的加速度
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1月26日抵达武汉,在54天内完成全球首个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其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Ad5-nCoV)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Ⅱ期临床数据登上《柳叶刀》,在武汉完成108人Ⅰ期临床试验接种时,她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如果牺牲了,就用自己的身体为疫苗研究铺路”。
乔杰:孕产妇生命的守护者
北大三院乔杰院士在48小时内组建“危重症孕产妇会诊中心”,制定《新冠肺炎孕产妇诊疗方案》,其团队追踪的118名确诊孕产妇研究显示,垂直传播率不足3%,该结论被纳入世卫组织诊疗指南,在产房连续完成5台剖宫产手术后,她疲惫倚墙休息的照片在网络刷屏。
仝小林:社区防控的中医防线
中国中医科学院仝小林院士首创“社区中药漫灌”策略,在武昌区发放70万份中药汤剂,覆盖90%疑似病例,其研制的“武汉抗疫方”使发热门诊确诊率从20%降至3%,相关研究论文登上《植物医学》封面。
这七位院士平均年龄71岁,在武汉累计工作超过300天,他们的科学实践呈现出多维特征:从病毒溯源到疫苗研发的基础应用闭环,从临床救治到公共卫生策略的立体干预,从传统医学智慧到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在世卫组织发布的《中国应对新冠疫情风险评估报告》中,专门提及院士团队构建的“多学科协作模式”。
当全球仍在与病毒赛跑时,武汉抗疫中形成的院士专家集体响应机制已制度化,2021年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新增“建立重大疫情专家咨询制度”条款,这些白衣为甲的科学家们用专业知识与道德勇气证明:在人类与病毒的永恒博弈中,科学精神永远是最坚固的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