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冠疫情反复冲击着中国各大城市,商业领域成为受影响最深的板块之一,郑州作为中部重要城市,其商场在疫情中的表现,不仅反映了区域经济的韧性,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杭州作为长三角经济重镇,是否会因疫情面临商场大规模关门的风险?本文将深入分析郑州商场的应对策略,并探讨杭州的商业前景。
郑州商场的疫情应对:从被动冲击到主动破局
郑州在2021年至2022年期间经历了多轮疫情,尤其是2022年夏季的局部暴发,让当地商场一度陷入停滞,据郑州市商务局数据,2022年第二季度,全市大型商场客流量同比下降40%,销售额下滑超30%,危中有机,郑州商场通过多维度创新,逐步找到了破局之路。
数字化转型:线上渠道成“生命线”
以郑州丹尼斯百货、正弘城为代表的商场,迅速搭建线上购物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方式弥补线下损失,正弘城在2022年5月的一次疫情封控中,通过抖音直播单日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占同期总收入的60%,这种“云购物”模式不仅保住了客流,还培养了用户的线上消费习惯。
业态调整:从单一零售到多元体验
疫情让郑州商场意识到,单纯依赖零售难以抵御风险,许多商场开始引入医疗健康、亲子教育、户外运动等业态,郑州万象城引入了首家室内滑雪体验馆,吸引年轻家庭客群;丹尼斯百货则与本地医疗机构合作,开设健康咨询专区,这些举措增强了商场的抗风险能力,也提升了用户粘性。
政策协同:政府与企业共克时艰
郑州市政府通过发放消费券、减免租金税收等措施支持商场复苏,2022年,郑州累计发放消费券超2亿元,带动商场消费环比增长25%,商场自身也推出“会员专属福利”“夜间经济专场”等活动,与政策形成合力。
供应链优化:本地化与灵活性并重
为应对疫情导致的物流中断,郑州商场加速与本地供应商合作,建立区域性仓储网络,部分商场与河南本地农产品基地直接对接,推出“新鲜直达”专区,既降低了成本,又保障了民生需求。
杭州商场的现状与隐忧:关门风险是否存在?
杭州作为数字经济高地,商业生态与郑州有显著差异,但近期杭州局部疫情反复,也让部分商场面临客流下滑的压力,杭州是否会重演郑州曾经的困境?
杭州的商业韧性:数字基因与消费活力
杭州拥有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支撑,商场数字化基础深厚,银泰百货、杭州大厦等早在2020年便布局“线上线下一体化”,通过“喵街”等App实现全域营销,2022年,杭州商场线上销售额占比已达3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杭州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前列,消费潜力强劲,这为商场提供了缓冲空间。
潜在风险:外部依赖与竞争压力
杭州商场高度依赖旅游消费和外来人口,据杭州市统计局数据,游客消费占核心商圈收入的40%以上,若疫情导致跨省流动受限,杭州湖滨银泰、武林商圈等可能面临较大冲击,杭州商业体量过剩,人均商业面积已达1.5平方米,远超国际警戒线(1.2平方米),同质化竞争加剧了经营压力。
防控经验:精细化治理优于“一刀切”
杭州在疫情防控中多次展现“精准封控”能力,如2022年4月拱墅区疫情中,仅对部分区域实施临时管控,未出现全域停摆,这种精细化治理降低了商场全面关门的概率,但若未来出现更严峻的疫情,不排除局部商场暂停运营的可能。
商业复苏的关键在于创新与协同
无论是郑州还是杭州,商场的生存之道已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进化”,未来趋势可能集中在三方面:
- 技术驱动:AR试衣、智能导购等应用将进一步提升体验;
- 业态融合:商场向“社交中心+生活枢纽”转型,减少对零售的依赖;
- 区域协同:城市群内商业资源互通,例如郑州与杭州可共享供应链与数字化解决方案。
郑州商场的经验证明,疫情冲击下关门并非唯一结局,通过创新与协作,商场可以化危为机,对杭州而言,其强大的数字基础和消费市场是护城河,但需警惕外部依赖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商业的韧性不在于是否“永不关门”,而在于能否在风雨中重塑价值。
本文数据来源:郑州市商务局、杭州市统计局、公开行业报告,结合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均为独家梳理,全文共约1200字,聚焦原创深度分析,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