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在1月24日宣布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正式拉开了一场历时76天的城市保卫战,这段特殊时期不仅考验着城市的应急管理体系,更成为千万市民共同的生命记忆。
紧急响应阶段:1月24日-2月10日
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后,北京迅速进入战时状态,1月24日除夕当天,全市取消所有庙会活动,故宫、颐和园等景区全面关闭,大年初一召开的疫情防控工作会议上,市委领导强调“首都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在此期间,全市构建起“三级应急响应体系”:社区实施封闭管理,对返京人员执行14天隔离观察;全市发热门诊从89家增至101家;地铁站、商场等公共场所启动体温检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月31日小汤山医院启动修缮改造,这座在2003年非典期间发挥关键作用的医院再次整装待发。
全面防控阶段:2月10日-4月30日
2月10日起,随着企事业单位陆续复工,北京推出“疫情防控信息登记系统”,要求所有返京人员通过“京心相助”小程序完成登记,2月14日,全市所有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出入证制度全面推行,在朝阳区某社区,退休党员王大爷主动请缨担任志愿者,他告诉记者:“我们社区28栋楼,1524户,要做到不漏一人。”
3月中旬,面对境外输入压力,北京升级防控措施,3月16日起所有入境人员统一转运至新国展集散点,3月25日起实施全部入境人员集中观察,在此期间,全市中小学开启“空中课堂”,123万学生通过数字平台实现在线学习。
精准防控阶段:4月30日-6月5日
4月30日零时起,北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下调至二级,这是一个标志性节点:市内交通恢复常态,公园景区实行限流开放,图书馆、博物馆采取预约参观,但社区防控仍未松懈,在丰台区某街道,工作人员创新使用“三色通行证”区分居民类型,这个做法后来被多个社区借鉴。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北京创造了独特的“战时机制”经验:全市设置近300个核酸检测点,日检测能力从年初的2000份提升至5月的4.5万份;新发地市场组建“供应链应急保障专班”,确保日均2万吨农产品供应;全市建成128个集中观察点,提供2.3万间客房。
常态化防控阶段:6月5日以后
6月5日,北京宣布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下调至三级,这座拥有21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用76天时间构建起“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数据显示,在此期间北京共完成核酸检测293万人次,追踪密切接触者1.3万人,实现社区传播基本阻断。
回望这段特殊时期,北京封控不仅是时间维度上的76天,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从最初社区工作者用纸质表格登记信息,到后来全面使用健康宝大数据;从初期医疗物资紧张,到后来建立起30天医疗物资储备制度;从传统行政指挥体系,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跨部门协作——这些创新实践为后续疫情防控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0年北京的抗疫实践证明,超大型城市在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既要保持战略定力,也要具备战术弹性,这段特殊岁月留下的不仅是防疫经验,更是一座城市在危机中成长的珍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