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中的凤凰碑静静伫立,中山公园的梧桐叶悄然飘落,这座城市,我生于斯长于斯的银川,正在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街头巷尾少了往日的喧嚣,小区门口多了测温查码的志愿者,朋友圈里满是核酸检测的通知和居家隔离的日常,每个人心中都萦绕着同一个问题:银川的这波疫情,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疫情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流行病学角度看,任何传染病的消退都必须满足几个基本条件:传染源被有效控制、传播链被彻底切断、人群形成足够的免疫屏障,银川本轮疫情始于十月中旬,经过多轮核酸筛查,阳性病例仍时有出现,这说明病毒隐匿传播的风险依然存在,根据国内其他城市的抗疫经验,从疫情暴发到实现社会面清零,通常需要四到八周时间,但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参考,具体时长还取决于病毒特性、防控力度、市民配合度等多重因素。
银川的防疫工作正在多条战线上同时推进,核酸检测能力不断提升,从最初的排长龙到现在的随到随检;流调溯源越来越精准,能够快速锁定密接者;物资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封控区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有力维护,这些措施如同一个个坚实的堡垒,正在逐步压缩病毒的生存空间,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速度极快、隐匿性极强,给防控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时今天刚控制住几个小区,明天又可能出现新的传播点,这种反复拉锯是疫情防控的常态。
在这样的时候,单纯预测一个具体的结束日期既不科学,也不负责任,病毒的演变有其自身规律,人类的认知始终存在局限,与其纠结于“何时结束”,不如思考“如何度过”,回望2020年初,武汉封城76天;再看2021年末,西安经历了一个多月的严格管控,这些城市最终都走出了疫情的阴霾,而它们成功的秘诀,除了政府的科学决策,更重要的是千万普通市民的坚持与配合。
银川是一座有着坚韧品格的城市,她西倚贺兰山,东临黄河水,在历史上经历过无数风霜雨雪,却始终屹立不倒,这种坚韧,今天正体现在每个银川人身上——那些穿着防护服在寒风中坚守的医护人员,那些凌晨三点还在配送物资的社区工作者,那些遵守规定足不出户的普通居民,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为这场战役贡献着力量。
等待疫情结束的过程,也是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积蓄内在力量的契机,这些日子,许多人学会了在有限空间里创造无限可能:阳台种菜、居家健身、线上学习、云端办公,邻里关系在互助中升温,家人感情在相伴中加深,我们开始懂得,健康不是理所当然,自由需要珍惜,平常日子里的点点滴滴都弥足珍贵。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从未停止,黑死病持续了几个世纪,西班牙大流感蔓延了两年多,新冠肺炎也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悲观绝望,相反,它提醒我们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在变化中寻找安定,在困境中培育希望。
银川的病情终将结束,这是毋庸置疑的,当某天清晨醒来,新闻里不再有新增病例的报告;当某天午后,我们能够毫无顾虑地漫步在览山公园的台阶上;当某天傍晚,亲朋好友可以重新围坐一起享用热气腾腾的手抓羊肉——那一刻,我们会明白所有的等待与坚守都是值得的。
而此刻,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我们需要的是耐心、信心和同心,耐心地遵守防疫规定,相信科学的力量;信心十足地面对暂时的困难,知道这一切终将过去;同心协力地守护我们的城市,彼此温暖,相互扶持。
银川的病情什么时候结束?答案不在专家的预测里,不在官方的通报中,而在每个银川人的行动上,当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抗疫长城的一块砖石,当无数微光汇聚成照亮夜空的火炬,那一天就不会遥远。
贺兰岿然,长河不息,历经考验的银川,必将在疫情过后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而我们,也将在这次共同经历中,收获更加坚韧的灵魂,更加懂得平凡的珍贵,更加珍惜这座我们称之为家乡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