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南京禄口机场的疫情警报,让这座六朝古都的暑假戛然而止,一夜之间,“停课”二字不再是遥远新闻里的词汇,它穿过政策文件,穿过手机推送,实实在在地落在了每个南京家庭的窗台上。
我家书房的灯光,从此亮得更早了。
曾经拥堵在校园门口的早高峰,如今转移到了家中的餐桌,平板电脑支起来,教科书摊开来,七年级的儿子皱着眉头调试麦克风,隔壁房间,三年级的女儿正大声朗读课文——她的网课需要全程开启摄像头,妻子把早餐切成小块,悄声放在他们手边,像完成一场精确的物资补给。
这是南京城里最普通的战疫单元,没有白衣执甲的悲壮,没有方舱医院的紧张,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登录、签到、提交作业,可正是在这看似平淡的日常里,教育显露出它最原始的样貌——不是宏伟的校舍,不是先进的设备,而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继续的知识传递。
儿子的数学老师王老师,五十三岁了,第一次直播课时,他忘了开麦克风,对着空气讲了十分钟,同学们在聊天区疯狂提醒,他戴着老花镜凑近屏幕,才恍然大悟,那一刻,没有人嘲笑,聊天区里刷满了“老师不急”“我们等你”,第三次课,他已经学会用画图工具标注辅助线,还会在讲解间隙插播一段南京疫情最新通报,他说:“同学们,我们虽然不在前线,但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为抗疫做贡献。”
这是特殊时期最朴素的课堂思政,病毒隔离了空间,却让某些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女儿班级的线上家长会,班主任李老师的声音有些沙哑,她逐一询问每个孩子的居家情况,当了解到班上有两位家长是一线医护人员时,她沉默了几秒,然后说:“这两个孩子,以后每天下午四点,我单独给他们辅导一小时。”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个普通教师最本能的反应。
疫情下的南京,每一扇窗户后面,都在上演着类似的微小史诗。
我们楼下的张工程师,白天在社区做志愿者,晚上回来给女儿检查编程作业;对面的刘医生,在方舱医院值完夜班,还要强打精神监督儿子背英语单词,这座城市的教育从未停止,只是换了一种更为坚韧的方式进行。
窗外的南京变得异常安静,往日的车水马龙消失了,偶尔传来的只有防疫宣传车的广播声,但你能感觉到,这座城市在呼吸——通过每一根网线,通过每一个亮着的屏幕,通过每一个不曾放弃的普通人。
儿子的班主任在班级群里发过一段话:“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现在正是考验我们这盏灯能不能在风雨中继续发光的时候。”
南京的疫情终将过去,停课的日子也会成为记忆,但这段特殊岁月教会我们的,关于责任、关于坚守、关于在非常状态下依然保持常态的勇气,会像秦淮河的灯火,照亮孩子们走向未来的路。
当教室静默,我们才更清楚地听见:教育真正的回响,不在围墙之内,而在生活之间,南京这座城,在这一刻成了最大的课堂——它教会一代人,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找到确定的自己。
而这一切,都从那个平凡的早晨开始:阳光照进书房,孩子们打开电脑,一个城市的教育在云端重新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