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坤澳瑞特 科普常识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疫情期间,静谧校园中的坚守与温情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疫情期间,静谧校园中的坚守与温情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打破了社会的常态,校园生活也未能幸免,作为中国顶尖高等学府之一,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与温度,从紧急防控到常态化管理,从线上教学到人文关怀,仙林校区的每一处角落都记录着特殊时期的坚守与希望,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更是一堂关于责任、团结与成长的深刻课程。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疫情期间,静谧校园中的坚守与温情

紧急响应:校园按下“暂停键”

疫情暴发初期,仙林校区迅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学校党委和行政部门联合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制定周密方案,对校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宿舍楼、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暂时关闭,往日熙攘的校道变得空旷,只有偶尔巡逻的保安和后勤人员的身影,学生们离校返乡,部分教职工留守岗位,通过轮班制保障基础运转。

在这一阶段,后勤保障成为重中之重,食堂推行分餐制和外卖配送,减少人员聚集;宿舍区设置体温检测点,每日消杀不间断;校医院开辟隔离区,应对突发情况,这些措施看似冰冷,却透露出对生命的敬畏,一名留守的辅导员在日记中写道:“校园从未如此安静,但每一盏亮着的灯,都在默默守护着我们的信念。”

线上教学:知识在云端延续

面对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南京大学迅速调整教学模式,将课堂搬至云端,仙林校区的教师们连夜学习直播软件,设计互动环节;学生们适应着屏幕前的自律,在虚拟教室中汲取知识,哲学系的王教授感慨:“第一次对着摄像头讲课,难免生疏,但看到弹幕里学生的提问,又觉得一切值得。”

线上教学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教育创新的契机,学校推出“抗疫公开课”,邀请医学、社会学专家解读疫情,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学生社团通过短视频、线上讲座等形式,丰富课余生活,尽管无法面对面交流,但师生间的情谊在云端愈发深厚,一名大二学生说:“每次课后,老师都会多留十分钟和我们聊天,那种被惦记的感觉,特别温暖。”

留守者的日常:微光成炬的温暖

疫情期间,仙林校区仍有数百名留学生和部分教职工留守,他们的生活虽受限制,却从未失去色彩,国际学生公寓里,来自非洲的阿里用镜头记录隔离生活,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中国防疫措施;后勤阿姨每天为留守学生测量体温时,总会多问一句“吃饭了吗”;心理咨询中心开通24小时热线,倾听学生的焦虑与孤独。

更令人动容的是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协助分发物资、维护秩序,甚至组织线上读书会,用行动诠释“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一名志愿者坦言:“最初是出于责任,但后来发现,帮助他人时,自己也被治愈了。”

常态化管理:在谨慎中重启活力

随着疫情趋缓,仙林校区逐步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学校采用“分批返校、核酸筛查、闭环管理”策略,确保安全有序,图书馆和体育馆限流开放,课堂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大型活动转为线上举办,尽管口罩遮住了笑容,但眼睛里的笑意从未消失。

这段时期,仙林校区更注重人文关怀,学校为经济困难学生发放补贴,为毕业生举办“云典礼”,甚至在校内布置了许愿墙,让学生写下疫情后的期待,一名毕业生感慨:“没能穿学位服拍毕业照是遗憾,但校长在直播间念出我的名字时,我哭了——这是最特别的告别。”

反思与启示:疫情之下的成长

疫情终将过去,但它留给仙林校区的思考却深远,它揭示了数字化教育的潜力,也让人们重新审视集体与个体的关系,有学者在总结中写道:“疫情像一面镜子,照见恐惧,也照见勇气;照见孤独,也照见团结。”

对南大学子而言,这段经历是独特的成人礼,他们学会了在不确定性中保持冷静,在隔离中寻找连接,在困境中守望相助,正如一位学生在征文中所写:“仙林校区的樱花依然每年盛开,但经历过疫情的我们,已学会更珍惜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人。”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抗疫故事,是中国高校防疫实践的一个缩影,它不仅是封闭管理、线上授课的机械记录,更是关于人性光辉的叙事,严谨的科学防控与柔软的人文关怀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当疫情的阴霾散去,这段记忆将成为仙林校区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页——它告诉我们,即使在至暗时刻,只要心怀信念,微光也能照亮前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ukunart.com/kpcs/17186.html

作者: admin

擅长以细腻笔触描绘现代人情感困境/以独特视角解读科技人文交叉领域
下一篇
http://zhukunart.com/zb_users/upload/2025/10/20251013102812176032249217017.png

疫情防控,携手同行—安徽与重庆共同应对疫情挑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